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诸多路径之中,《心理文化学》一书持一种文化差异论的理论创新逻辑。基于中西不同的基本人际状态和心理文化结构,《心理文化学》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理论体系,诸如伦人对外关系模式、"服国"的国家政治形式以及包括"亲人文化"、"熟人文化"和"生人文化"的天下体制世界秩序观。心理文化学的理论创新路径基于文化本质差异论的前提,由此所产生的关于理论创新来源的文化本体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亦即探讨理论生产与知识来源的文化假定,包括文化差异是本质差异还是程度差异、文化之争还是制度之争以及文化还是利益影响等问题。《心理文化学》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了一种微观文化学的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理论创新的文化差异前提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诸多路径之中,《心理文化学》一书持一种文化差异论的理论创新逻辑。基于中西不同的基本人际状态和心理文化结构,《心理文化学》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理论体系,诸如伦人对外关系模式、"服国"的国家政治形式以及包括"亲人文化"、"熟人文化"和"生人文化"的天下体制世界秩序观。心理文化学的理论创新路径基于文化本质差异论的前提,由此所产生的关于理论创新来源的文化本体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亦即探讨理论生产与知识来源的文化假定,包括文化差异是本质差异还是程度差异、文化之争还是制度之争以及文化还是利益影响等问题。《心理文化学》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了一种微观文化学的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理论创新的文化差异前提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外交契机与挑战,可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在对外交往中如何"传播好中国声音,打造中国话语体系":"文化记忆",探讨如何利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古为今用,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做到文化先行,带动经济社会交流;"中国故事",探讨如何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被他者文化理解和接受,讨论采用何种方式与内容,有效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文化基因",探讨文化基因理论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要树立中国形象,必须跳出西方话语体系,建立自身的话语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平等地对话。  相似文献   

4.
中国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探索高校增强中国礼仪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有利于高校形成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校园氛围,有利于中国优秀礼仪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有利于大学生的中国礼仪文化素养的养成。中国礼仪文化教育要与中国道德教育相结合,要重在"中国文化"方面的教育,要融入高校课堂教育全过程,要与中国重要节日、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人生中重要典礼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任紫菡 《黑河学刊》2012,(8):68-69,89
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努力沟通中西、融会中西的学者并不在少数,但却很少去关注深层次的中西会通,关注中西异同背后相通的文学规律,这样就难免造成生搬硬套所带来的失误和偏差;而钱钟书的《谈艺录》则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文化思维模式,将研究对象放在了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进行审视,真正地发掘出了中外文论中的契合之处进而"打通",抉发出了人类文化话语背后固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化境"。  相似文献   

6.
曹爽 《魅力中国》2011,(17):283-283
《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中记载的关于饮食的史实很多,如食物的种类、烹饪手法以及食器等,通过对其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当时的饮食风俗、礼仪等,尤其是其中的祭祀献食以及由此而诞生的饮食礼仪文化。我国的饮食习俗与礼仪非常繁复,其与医药、养生、修身等皆具有密切的关系,且以之为核心形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方面,具有了多种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达 《东北之窗》2014,(11):39-39
正5月19日,第十届中国——东盟礼仪大赛·大连新闻发布会暨启动仪式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隆重举行。中国——东盟礼仪大赛以"弘扬东方礼仪、促进国际交流、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宗旨,以"传承礼智信,弘扬真善美,演绎东方韵,放飞中国梦"为活动主题,期冀引领礼仪文化教育深入到群众生活,倡导文明礼仪之风,实现全民"知书达礼"的美好愿景。本次大赛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共青团大连市委联合主办,支持单位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由大连国韵十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西俪人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学生联盟全程承办。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通过对于中国成人礼仪的特点、 发展与目的进行表述,从这些理论知识的内容中引发出对民俗文化视角下中国成人礼仪的发展及变迁的分析,这种变迁主要体现在礼仪内容从独立走向融合,礼仪形式从繁琐走向简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成人礼仪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传承成人礼仪的社会价值和积极意义,因为它集美的文化形式于一身,使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神异构与人—圣同构从中西哲学通过人与世界的关系来对"人"进行界定的系统中,提出"圣"与"神"进行对比分析具有相当的针对性与包容性。正是因为西方文化(整体意义上的)提出了"神"做为"人"的异质性、客观化存在,并在人一神异质关系系统中以"神"为参照对"人"进行矛盾性定义;而中国文化提出"圣"(佛、仙)做为"人"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崛起":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舶来"的话语 "中国崛起"是舶来品,它是国际社会一部分人在讨论中国90年代以来的变化时所使用的一个形象化的概念,后来被转译到中国.不过它已经成为被接受的正面的大众话语.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11月16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应邀出席了由中国礼仪休闲用品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礼物"推进会暨二届五次理事扩大会。张崇和会长为大会致辞。张崇和会长认为,礼仪休闲用品行业既面临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消费升级方兴未艾的有利条件;又面临文化创意不断推陈出新、礼仪休闲用品需求不断变化的压力,需  相似文献   

12.
董虹 《西部大开发》2010,(2):121-121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在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已成为我们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命题。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和谐社会中的礼仪文化建设作一初浅的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不同造就了中西餐饮文化的差别。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窗口,阐了了中西餐饮文化的差异。展示丰富的中国文化。中国餐饮文化体现精、美、情、新四大特征。西方餐饮文化表现在生、冷和方式简学。中西餐饮文化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同时也相互包容。从中窥见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西政治文化与话语体系中的霸权——中西霸权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方对于“霸权”这一国际政治中重要现象的认识截然不同。从中国历史上的“王霸之辩”到当代的反对“霸权主义” ,中国强调“霸”这种行为的压迫性和非正义性 ,而西方的“霸权稳定论”以及葛兰西学派对霸权的再诠释 ,倾向于强调霸权的稳定功能和“基于同意的秩序” ,双方差异的焦点在于对霸权合法性的认识。中西不同的霸权观植根于双方不同的政治文化和话语体系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霸权观的比较 ,试图为中国外交的“反霸”特色提供一种观念和社会视角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蒋兆凤 《黑河学刊》2012,(10):41-4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增加,中西文化差异越发明显,并且这些差异对不同文化的各个领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从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阐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由于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文化传统,在价值观念和取向上有不同的侧重。而思维方式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中西哲学的价值取向。基于思维方式的维度审视中西哲学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体育礼仪主要是指人们在体育交往中所应该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高校体育礼仪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和谐上进的校园氛围。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体育礼仪教育的现状,讨论高校体育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海派文学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中西文明的相互激荡中高举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旗帜,以狂欢化的叙事策略、艺术性的话语立场对主流文学话语进行抗拒和消解,不断寻觅和追逐精神的替补之链,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品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韩国礼仪既有着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从礼仪层面来说,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差异主要都是体现在细节上,如见面礼仪、称呼礼仪、饮食礼仪、仪表礼仪及交际礼仪等方面.明确差异有助于与韩国人交往相互尊重、平等交流、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不同背景下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黄雪莹 《改革与开放》2016,(24):111-113
饮食总是和文化紧密相连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不同的饮食文化就会带来不同的饮食文化礼仪,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特色的体现之一.中国在几千年的礼仪思想映照下形成了严格、细致的饮食礼仪文化,泰国则在西方礼仪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有的饮食礼仪文化.认识中泰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差异,能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尊重别人、突出自己的特色,从而促进中泰两国人民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