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宁波通讯》2012,(16):25-26
近日,《宁波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完成。作为我市首个从全市层面制定的总体规划研究,描摹出了未来五年(2012——2016年)内宁波总部经济的发展前景:力争到2016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总部企业数量明显增加、结构显著优化,总部经济集聚与辐射效应同步提升,总部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初步发展成为长三角总部企业集聚高地和我国重要区域性企业总部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2.
总部经济形成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多样,国内企业总部迁移中心城市是我国目前比较典型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表现在国内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总部迁移至中心城市,而生产基地仍留在原区域继续担当生产制造功能.这种模式是总部经济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总部的迁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总部迁移模式对于中心城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对保持城市的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或机构将总部在该区域集聚.其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组合.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自身也获得比较利益的一种经济形态。近年来.总部经济作为一种高端产业.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被我国各大中心城市所推崇。  相似文献   

4.
正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因其良好的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在近些年各地发展实践中逐渐火热,也成为一些中心城市的显著优势。从本质上看,总部经济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空间配置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参与市场经济的各类主体在某一区域进行集聚性布局,并由此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总部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总部企业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初级阶段是各自发展,总部企业零星集聚于自己的诞生地,辐射范围多限于本地;第二阶段是跨区域合作,总部企业有了向外地拓展的能力,各区域的总部企业在相互影响下形成跨区域流动;第三阶段是跨国界合作,总部  相似文献   

5.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将企业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空间配置的思路框架,将企业总部和生产制造看作两个功能板块,推动这两个功能板块在不同空间上进行布局,进而实现不同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我国应加速总部经济发展,加速中国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企业规模实力,推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凌捷 《改革与战略》2013,29(2):106-109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趋同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引入总部经济概念,通过将总部和生产制造基地分离可以促进不同空间的资源’配置,有利于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产业布局雷同和缓解产业间的同构无序竞争等问题.文章认为,在总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应该从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探索总部经济竞争与合作机制、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三个方面着手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推动其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其具有的某些生产力要素和资源优势而吸引企业将总部设置于此,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其他地区,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并由此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亮点。进一步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做到四个“要”。  相似文献   

8.
总部经济形成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多样,国内企业总部迁移中心城市是我国目前比较典型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表现在国内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总部迁移至中心城市,而生产基地仍留在原区域继续担当生产制造功能。这种模式是总部经济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总部的迁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总部迁移模式对于中心城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对保持城市的持续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经济》2011,(9):30-30
7月29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主办.成都市博览局、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幸十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和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在成都隆重举行。论坛以“新格局、新使命、新跨越——总部经济助力城市转型升级”为主题,推出了《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2011-2012)》,发布了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完成的“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2011)”。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在选取金融业等八个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上,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归结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外向性程度、城市化水平、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等六个方面,采用了传统计量经济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截面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通过基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级市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发展结构、城市化水平较为显著,其他因素并不显著。同时证实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此时的空间回归模型要优于传统计量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企业信用是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与核心,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自身长盛不衰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企业守信"不仅是社会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还应是企业自身追求长久发展并对品格和能力等无形资源积极创造的要求。企业  相似文献   

12.
江雪茹 《乡镇经济》2011,2(1):41-44
建国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源性特征由于利益主体和具体的利益内容不同而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而党的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人民内部矛盾根源性问题的解决也反映了党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执政能力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3.
曹平  王一流 《改革与战略》2010,26(12):61-63,67
基于人身保险合同的特殊性,在投保人缺位(死亡或者破产)的情形下,保险合同因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利益而继续有效,而此时保险合同的解除权如何行使在我国《保险法》中未作明确规定,这就难免滋生纠纷并影响权益救济。根据各方当事人利益平衡原则,有必要从理论层面上探讨在投保人缺位情形下人身保险合同解除权行使规则,并从投保人和保险人两个角度对如何完善人身保险合同解除具体制度进行设计,提出立法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委托代理理论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且他们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等不确定性因素,委托人应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激励和引导,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达到企业业绩最优。本文建立了一个动态的经理激励合同设计模型,假设经理在完成第一期任务后,可以与委托人重新谈判,进而对经理的有效激励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计算和分析得出,经理能否得到满意的固定薪酬对经理人的行为选择和企业的长期业绩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变革已成为企业 2 1世纪的生存法则。本文从“个人契约”的角度 ,阐述了企业变革中普遍存在着的员工抵制问题 ,并在分析重塑“个人契约”及“心理契约”在企业变革过程中的关键地位的基础上 ,进一步论述了企业在重塑“个人契约”进程中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6.
吴波 《乡镇经济》2008,24(4):80-86
农民工是我国现阶段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一个日益尖锐的特殊问题,正视它的存在并积极求索化解之道势在必行。文章在农民工社会保障理论基点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因素,并提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人从自然界中走出来,但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自在,而是与自然界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当人将自身的力量加于自然的同时,既影响人外部自然的变化,也影响人自身自然的变化即人体自身的人化,这是个人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条件。工业文明颠倒和割裂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秩序和联系,使自然生态环境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人类应该从工业文明的社会范型转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范型。  相似文献   

18.
吴照云  肖宏 《华东经济管理》2002,16(5):44-45,57
变革已成为企业21世纪的生存法则。本文从“个人契约”的角度,阐述了企业变革中普遍存在着的员工抵制问题。并在分析重塑“个人契约”及“心理契约”在企业变革过程中的关键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企业在重塑“个人契约”进程中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9.
论法官的司法良知——兼论对法官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理论观察》2008,(5):92-94
司法自由裁量权给法官的审判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如果这种裁量权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会直接导致司法腐败,损害司法权威。法官作为法律的适用者,其品质决定了裁判的品质。要实现“司法公正,一心为民”的目标,必须加强法官队伍的良心建设,是法官真正成为社会正义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20.
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腐败的重要表现,是当前学术界必须解决的问题。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把好初审关,公正遴选审稿专家做好论文评审工作,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注意提升自身素养。通过硬件检测系统、审稿专家库、反学术不端联盟等构建立体化反学术不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