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山陕会馆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4):F0002-F0002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双街古京杭运河西岸,坐西朝东,沿中轴线对称排列,是山西,陕西商人为作“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合建的一座神庙与会馆结合的建筑群。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商人会馆碑刻等资料,对清代中叶甘肃山陕商人的来源及其经营活动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考察显示:甘肃的晋商多来自晋中和晋南,主要分布于平阳、汾州等府和解州直隶州;陕商则主要来自西安、同州二府。山陕商人在甘肃经营的商货主要有绸缎、布匹、茶叶、皮毛、杂货等,甘肃输入商品以绸缎、棉布、茶叶等为大宗,输出则为水烟、药材、皮毛制品等。乾隆年间汇聚兰州的山陕商号已有四五百家,武威更达六七百家,秦州和张掖则少得多。凉州府城武威是连通中原与甘肃西部乃至新疆的重要转运枢纽,其商业规模和腹地范围可能均超过省城兰州。  相似文献   

3.
刘东红 《魅力中国》2013,(16):86-86
会馆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形态所体现的中国古建筑群的特点,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洛阳山陕会馆、开封山陕甘会馆、社旗山陕会馆中的三座照壁,堪称河南“照壁三绝”,它们所体现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文化内涵,都对研究和欣赏会馆文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陕西是公认的文化大省,但长期以来,陕西人却忽视或者说忘记了自己还有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商业文化。近年来,随着商帮文化研究的兴起,“陕商”一词在陕西学界与政界频频出现,以陕商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产品也不断推出。继承陕商传统,重振陕商雄风,已在陕西各界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的陕西商人资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崛起于关中地区的商人群体是陕商的主体。它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明清时期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又与关陕本土密不可分。无论如何,陕商是一个实力不弱、值得称述的商人集团,在明清商界数百年间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陕商研究无论是对于明清商业史研究抑  相似文献   

6.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乾隆时代,当时的西北官员当中,就有两人两度提出陕甘分闱的建议,自乾隆四年到乾隆十二年,时任川陕总督鄂弥达和陕西学政胡中藻两次提出陕甘分闱之建议,皆为军机处和乾隆帝所否决,陕甘分闱遂不能行。因此,从现有资料来看,陕甘分闱的首倡者应是乾隆四年时任川陕总督鄂弥达。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商帮的出现,其中晋商和陕商名居前列。明清时期,在较长的时间和经营空间内,晋商和陕商都为各自经营的方便和实力的增强而相互联合,被称为“西商”、“山陕商人”或“秦晋大贾”。  相似文献   

8.
会馆、公所、行会:清代商人组织演变述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前期商人会馆有较快的发展,清后期则有公所继起,从会馆到公所,反映着清代商人组织的演进。会馆主要是外来商人在某一经商地为联络乡谊、相互支持而设置的商人组织,有较浓厚的地域乡土色彩,但从主要说,也具有行业性质的内涵,是行业性与地域性的“二重性”的统一。公所是在经营地不分外来商人、本地商人共同按行业重新组合的商人及手工业者的组织,突出了其行业性,而且是某地的某行业的全行业组织。会馆之所以向公所演变,其中有很多具体的原因可待分析。会馆、公所相互之间有很多区别,会馆、公所与唐宋的行、团行区别更大,并不是团行的继承和延续。会馆、公所有不同程度的行会性,体现在行规之上,团行则说不上有什么行会性。团行、会馆、公所是商人组织的三个发展时期。把中国行会的产生提前到团行时期的行会“早出论”,或是把清代的会馆公所不同程度的行会性予以贬低的行会“淡出论”,都未必合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河北地区的商人会馆绝大部分为山西商人兴建,这些会馆由山西商人创建、维护和管理。这一区域的山西商人会馆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社会方面,山西会馆经历了一个从偶然行为到连续规范管理的组织化过程;经济方面,会馆的资金筹集越来越完善和制度化;文化方面,晚明清初多样化的、区域化的祠庙信仰演化为会馆中规范化的以关帝为中心的神灵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秦商     
一、秦地无商人吗? 董惠安:如今国人言商,必称晋商、徽商、粤商等,似乎陕西关中商业不发达。史称帝王之州,因而没有形成秦商,这大概也是陕西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吧! 王 愚 不能说中国历史上没有秦商。秦代的商业活动在当时占有相当的比重,吕不韦就是当时的大商人。后来他的商业活动渗入了朝政,成了另外一回事。从秦、魏、晋到汉唐,西安是以当时中国的龙头走向世界的,而其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商业,如丝绸之路的开拓。开通丝绸之路与其说是开拓疆域,不如说是商贸活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世界接轨。张骞是第一个睁眼看世…  相似文献   

11.
解州城是清代山西南部的一座商城,亦为晋、陕、豫三省物资汇聚之地。该城始建于隋,兴起于明,清中叶以后发展迅速。彼时,解州城内商号众多,金融、药材、粮油、纺织业等为较重要之行业。解州城外关帝庙号称关庙之祖,历朝政府对其不断加封、拨款重修,前来拜谒之人络绎不绝。每年举行的数次规模盛大之关帝庙会,吸引山西本省及河南、陕西客商来此交易。繁荣的商业与盛大的庙会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了解州独有的商业特色。本文拟利用现存于解州关帝庙的碑铭资料,并结合其他传统文献,对清代解州城商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2.
王贤辉 《产权导刊》2006,(12):63-63
明朝初年,朝廷实行赋税征实和布马交易政策,为陕西商人大规模贩运江南标布和鄂豫土布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经营条件。因此,从明初至民国的500多年时间里,整个南北棉布的流通领域都被陕西商人所垄断。在这个长期的布业经营过程中,陕商创造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营策略。其中,陕西大布商褚华创立的“驻中间,拴两头”经营策略,对长途贩运业的经营尤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怡凡 《走向世界》2009,(10):70-71
历史上,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给聊城带来了400多年的繁荣.大运河漕运发达,与顺河而下的货商一道,众多的各地商人适时地来到了这里,一展他们的才华和抱负.山西商人在聊城的资本最为雄厚,加上陕西商人,有1000多人.  相似文献   

14.
翁礼华 《浙江经济》2010,(22):57-57
商业和商人在秦汉以来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不但不受重视,而且在"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中被列为末业,当时即使有人不得已而经商,也是作为图利的跳板,一俟资本有所积累,便捐资买官,或资助子弟读书入仕,以跳出"商门"为幸事。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两党组织先后领导建立了渭北、陕甘边、陕北、川陕、鄂豫陕以及由陕甘边、陕北根据地统一而成的西北革命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在陕西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西北革命根据地最终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的《抱愧山西》,着实惊异于清末民初晋商的“富甲天下”,而晋商又以平遥票号的兴衰来完结中国商业史浓重的一笔。 平遥地处汾河谷地,是汉唐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是古代商品集散地。平遥商人,借其地域优势,北上库伦、南下汉口、东达京津、西闯宁夏,四面辐射,全国经商。由此聚拢了商业资本。自明洪3年(1370)平遥初具城垣,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平遥城内商铺商号已有220家,其中大的商号业已兼营异地银钱汇兑业务。这种商业、金融并重的行业优势,最终使票号业在晋地的创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11月4日上午,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三楼会议室,洋溢着浓浓的乡音与乡情。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全球秦商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陕西商人济济一堂,共商国是,共叙乡情。据悉,这是陕西首次较大规模地邀请遍布海内外的陕属工商界精英、陕商机构负责人、著名专家学者重回故里。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商业化的时代,满眼是市场,到处是商人,商战如云,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的商人们进行合作或竞争,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频繁。 从商既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商人从形成就开始表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每一个商人身上都烙有自己的文化胎记:江浙商人精明,东北商人胆大,山东商人仗义,广东商人重利……,进入新的世纪,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各地的商人更是各显英雄本色,在经商过程中奇招百出,经商方式竞相斗妍,表现出新一代“新经济人”的特色,给中国社会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期的“商”系列报道,给你讲述当代湖南商人那文武兼备的独特个性,透视其“扁担经济”带出的商界传奇,使我们大家深刻了解湘商的创业传奇。  相似文献   

19.
明清山西商人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明代山西商人的兴起山西人经商历史很久,自春秋以至宋辽金元,史书屡有记载。但是,称雄商界则在明清时代。山西商人大体兴起子明代前期,明中叶以后迅速发展,清中叶时进入鼎盛,直到清末才衰落。明代山西商人的兴起,主要是以下几个条件促成的。其一,明初北方边镇市场的形成,为山西商人的兴起提供了活动舞台。明建国后,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明政府的严重边患。为此,明政府不得不实行重兵把守边镇和卫所军屯以及加修长城等一系列防御措施。据《明会要》卷63载:“明初,设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亦称二镇,遂为九边”。九边共驻扎有80余万军队,形成了庞大的军事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穆斯林,虽然都依附于中国的主导经济——小农经济,但他们仍然保留着善于经商的传统习惯。中国的穆斯林学者和商人们,从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出发,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载体,来阐释和践行自己的商业思想和活动。青海穆斯林,主要包括回族和撒拉族,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自古以来就是“亦农、亦商”的经济文化传统,重视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