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晚清以降,中国社会经济出现大动荡、大变革,传统的封建经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下逐步走向崩溃,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迫使近代中国形成"变亦变,不变亦变"的局面。中国在进入近代社会的过程中,由被迫对外开放引起的城市化发展,到清末民初出现了近代城市化的一个高潮,城市的发展形成了三各不同的模式,本文就这三种不同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实际出发,认为前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从总体上看,在生产领域中基本上是以个体家庭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而在流通领域中,由于商人资本的运动,却存在以地方市场、区域市场、以及国内大市场共存的大流通的流通方式。“小生产—大流通”的并存构成了前近代中国社会再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流通模式,同时也构成了前近代中国社会再生产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供给约束型经济"前提下建立了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函数,实证结果表明,进口和货币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战期间中国资本品进口严重受阻,近代工业实际到位的投资呈下降趋势,造成总供给曲线无法右移,总供给的瓶颈效应愈发严重,经济负增长不可避免。同时,由于国际银价上涨导致的白银外流,造成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函数的另一个正相关解释变量——货币供给——发生了萎缩,进一步打击了中国经济。一战时期是中国经济的衰退期,且衰退程度较深,从长期来看,是近代中国50年期间表现最差的一个短周期。  相似文献   

4.
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社会,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非经济因素不同于西方社会,假设条件不符,因此不能简单、直接地照搬这些理论来分析近代中国,必须先进行适用性检验,如果可能的话,需要进行假设条件的创造性转化。中国的经济史学的一般目标,是在研究近当代中国经济史时,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限制、校正和还原,研究被一般性理论所抽象掉的非经济因素,即历史文化特征、制度约束条件等。本文反对把经济理论看成是无条件的、不变的和绝对的,认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不应满足于用中国的历史数据来证明某个西方经济学模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或者模仿西方学者发表过的某篇论文的样式,来一个"拷贝不走样"的"中国版",并认为不宜用现代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发展基础和约束条件完全不同的古代社会。中国的经济史学的最高目标是理论、历史、统计三者高度融合,参与开创适用于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叶开启的中国千年未有经济大变局的空间形态及其内涵,是海内外学界关注已久但似乎仍模糊不清的一个"世纪命题"。本文在前人近年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近代中国"口岸—腹地"格局上"地域化经济"现象的线索,以华南地区为例剖析单个地域化经济体形成,然后再进一步探究多个地域化经济体的全国性组合,最后尝试解析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三个层次,由此回应冀朝鼎对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经济新变局的"世纪之问"。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形式可描述为发端于"口岸—腹地"格局上的地域化经济体及其全国性组合,其内容则表现为以"地域化经济体"为载体的区位价值发现与空间资源配置优化的进程。这不仅有助于厘清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的属性与涵义,同时也为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变局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实际出发,认为前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从总体上看,在生产领域中基本上是以个体家庭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而在流通领域中,由于商人资本的运动,却存在以地方市场、区域市场、以及国内大市场共存的大流通的流通方式。“小生产—大流通”的并存构成了前近代中国社会再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流通模式,同时也构成了前近代中国社会再生产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经济史成为社会科学的一门独立学科,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形成,或可追溯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在这场论战中,各家立论执言,自然不能超越经济事实或历史哲学。论战的结果,是多数学者,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随之出现各种经济史研究流派和出版物,他们分别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考察与研究。积累的经济史素材,亦或蔚为大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经济史研究,实际上是在这一基础上重新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自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近代中国经济史学科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少学者为观察体悟现实社会,把对经济史的研究与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并加以会通,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发挥了"史鉴"作用.张俐俐博士著<近代中国旅游发展的经济透视>即是一部这样的具有深度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9.
金融不仅在现代社会经济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即便在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只要细心分析一下近代金融活动及其制度性的演进,就会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时期金融关系的种种发展变化,对于深刻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形成和发  相似文献   

10.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便将视线转为对华北的经济扩张,日本的步伐是先将其他国家在华北的经济势力逐走,然后实现其在经济上独占华北的计划。遂英国与日本在华北的经济利益出现了纷争与冲突。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方面造成重大的影响,中国的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民间社会采取多种措施予以应对,以求维护民族经济利益。围绕着英、日在华北的经济纷争,英、日之间,中国政府、中国民间社会与英、日之间等等多重频繁互动,这也深刻影响着近代以来华北的经济和政治局势。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的宏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中国处于由封闭向开放经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过渡性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就决定了近代中国消费需求结构与传统社会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从宏观层面,对近代中国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并就其层次差异、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进行了多角度考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不发展的状况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天津商会对外交往与城市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代中国市场经济活动中,天津商会与国外商会的交往彼此构成了中外经济组织间的相互联络,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互动主体,由此构成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整体重构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采用社会组织互动分析法试图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中介组织-天津商会与国外商会互动行为的主要内容、方式以及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为促进中国经济史学界的学术交流,加强国内与国际经济史学界的互动联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史研究所拟于2016年9月23—24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第二届北大经济史学大会。会议主题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思想、理论与实践"。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长期经济增长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新材料、新方法、新视角不断被运用到相关研究中,业已呈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本届大会将重点研讨中国经济的长  相似文献   

14.
近代西方各国营业税制度并非单一固定模式,其课税标准有不同类型,亦有许多变化。中国引进西方营业税制度以后,中央和地方设定的课税标准以营业额为主,辅之以资本额或收益额,并随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和调适。在营业税立法和征收过程中,各界对采用何种课税标准以及营业税与所得税关系问题存在诸多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制度选择及营业税的性质。近代中国营业税具有明显的间接税性质,但因极少数行业采用了收益额课税标准,故又有一些直接税的色彩,并非照搬西方国家的某种模式,而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有所创革,力图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寻求某种利益的均衡。  相似文献   

15.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货币、金融通过服务实体经济得利,反过来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此为货币金融存在之义。义并不反对利,但义利关系要平衡,社会经济才能顺利发展,否则就会"翻车"。近代中国的"橡胶股票风潮"、金圆券改革、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都是金融脱离实体经济、造成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的实例。必须牢记金融发展中的义利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6.
前近代中国社会的高利贷与社会再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高利贷是历史悠久而又十分普遍的经济现象。多年来不少论者从阶级压迫和经济剥削的角度出发,揭露了高利贷的贪婪和残酷。近年来也有学者指出,对于前近代中国社会的高利贷,不能“片面夸大它的寄生性,模糊对它的根本职能和其存在的客观经济根据的认识”,并且认为“一切重要的经济活动,都必须把它摆进社会再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即是自然经济为市场经济所代替。价格运动作为市场机制的核心,对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的变化、收入分配和消费倾向等一系列有关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具有导向和决定的作用,即所谓“看不见的手。”因此要研究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价格机制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本文的研究运用数理统计手段,对中国近代物价变动的总趋势给以动态的描述,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期物价变动的比较来揭示其特点及原因,从而阐明中国近代物价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是《中国近代经济史》工程的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自建国后即承担了撰写"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任务。严中平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汪敬虞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相继于1989年、200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得到社会高度评价,获得多项学术大奖。《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被列为"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历经十余个寒暑后终于完成,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匿名专家的一致好评,此项成果被鉴定为"优秀"。该书由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5月出版。2010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人民出版社联合召开了新书发布会。本刊热烈祝贺《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出版,特刊发新书发布会上有关专家的发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是《中国近代经济史》工程的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自建国后即承担了撰写"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任务。严中平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汪敬虞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相继于1989年、200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得到社会高度评价,获得多项学术大奖。《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被列为"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历经十余个寒暑后终于完成,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匿名专家的一致好评,此项成果被鉴定为"优秀"。该书由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5月出版。2010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人民出版社联合召开了新书发布会。本刊热烈祝贺《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出版,特刊发新书发布会上有关专家的发言。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外国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奋勇抗争的历史。中国近代社会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而动荡不安,中华民族惨遭凌辱。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其政治原因、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更有其经济原因。那么,中国近代经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对中国近代社会又产生了什幺样的影响,它在中国经济史中又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中国近代经济史》(赵金鹏、刘冠生、张连国、邢同卫、成伟编著,西南变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全面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读后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本书是作者多年米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教学与研究的成果,与一般性的学术著作有很大的不同,有许多独到之处。概括起来,本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