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尹渊渊 《魅力中国》2010,(33):346-346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本”。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贾晓 《魅力中国》2013,(20):192-192
摘要:语文知识就像是浩瀚的海洋。无边无际.浩瀚无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该将教学课堂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我们还应谊拓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在课堂教学内,教室也应谊多多的渗透生活上的知识,尝试生活化教学,让语文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学会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3.
孔德莉 《魅力中国》2013,(12):11-11
高效课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点,小学语文老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高效听课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初高中时期跟上老师的课程。高效课堂是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课堂上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价值,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使用项目驱动法、任务导入法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生活中,通过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活动的支撑点,开发微信教学平台以辅助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人公”意识,引导学生自觉自愿投入教学活动中来.高职大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实践是对高职教育理论的有效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林建忠 《魅力中国》2008,(4):123-124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并保持学生兴趣在实践新的一轮课堂改革中极为重要。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方法,推进教学创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兴趣,树立自信是课堂成功的先决条件。现结合设计课时谈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板块化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一课一得,形成真正的能力.板块化教学犹如给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增长搭起一级一级台阶,引导着学生由学习起点走向学习终点、由未知走向已知、从生活走向课堂学习,再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去指导生活.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地向前推动学习进程,最终能实现学生能力提升. 沙坪坝区语文卓越课堂倡导的是板块化教学,让学生在一课一得中增强自己的知识素养,同时,感受学习过程的乐趣,提升他们相应的学习能力.“生活—课堂—生活”是板块化教学中的一个有效策略,包括“板块化备课构想”、“板块化教学目标”、“板块化具体操作”、 “板块化教学思考”这几个部分.下面以本人设计并执教的《长城》一课为例,谈谈“生活一课堂一生活”板块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曹云贺 《魅力中国》2014,(25):133-13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建立成一个温馨的“家”,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本文就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田莉 《魅力中国》2013,(11):146-146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即让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要让学生找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要想达到目的,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多方考虑,慎重对待,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无外乎基础和阅读,而重点又是在阅读教学中。因此,搞好阅读教学,学生也就读懂了课文。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课文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材料,更是学习的对象,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是尽量对等的。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其语文经验不对等,导致形成了“落差”。学生的语文经验指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活经验是指学生所掌握的与文本相关的百科知识。若想理解一篇文章,读出心中的感受,就需要两种经验的有机结合,但往往有些文章对学生而言,学情评价(生活经验、人生感悟)与终极学习目标(语文经验、语文素养)存在了阶梯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在“雪地捕鸟”情景的描写中,展现了那个时代孩子们自得其乐的情形,而现在的学生,就缺乏生活经验,有的对“筛子”一无所知,并且对很多消逝的过去那些最简单而又最纯真的游戏闻所未闻,又怎体会其快乐呢?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 《魅力中国》2013,(23):394-394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就是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就是学习前人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文化经典,让我们用于生活,而且不断创新;所以,语文教学就要”生活化”。本文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内容和实践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我们不能再把语文看成美丽的铅字,看成应试教育的筹码,而是要让语文生活化,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快乐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作文不仅是很多学生语文学习的软肋,也是不少一线语文教师教学中叫苦不迭的“拦路虎”.而作为老师有责任教会学生习作的方法与技巧.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启发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体验生活;以多种形式的修改方式帮助学生作文的提高;与学生一起习作,并展示自已的“下水作文”,与学生共成长.以求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实用的点子,以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与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老师的“言说”所能奏效的,它一定要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富有活力和创意的课堂上展开自主的学习和探究,惟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乐园。  相似文献   

13.
李姣 《魅力中国》2013,(29):223-224
提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能够课文联系生活,课堂插入新闻,课堂插入广告,编演剧本,引“谜语对联”入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科普文的教学方法问题.围绕激活教与学、立足与回归、灌水与点火、讲多讲少与讲啥练啥等问题谈了看法.指出,在科普文的教学中,应当树立“大语文”观念,把实际生活引入课堂,自觉地架起生活与科普文之间的桥梁;要强化学生主体,引入活动课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宏观把握,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胡亚婷 《魅力中国》2014,(12):215-21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对比文本,观察生活”、“演绎文本,再现生活”、“学习文本,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6.
贾献领 《魅力中国》2010,(15):57-57
学生的“情绪生活’’在学习中十分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乐学氛围;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学生乐学;并巧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应让语文教学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兴趣。语文课堂联系生活体验。教学形式多样化,课堂内容趣味化。还应激发学生情感,情感是兴趣的动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多个环节中,阅读教学已逐渐引起不少语文老师的重视和开发。无论在课前、课上还是课后,阅读教学还需要引发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致对阅读,乃至于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真正希望和所想看到的,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必须要竭力思考和努力去实践的。本文拟从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教学目标的确立、课堂师生的对话、文本语言的品味、合作小组的尝试以及课堂评价等几方面着手,阐述并举例说明本人在多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上所作的点点尝试。  相似文献   

19.
刘惠莲 《魅力中国》2010,(6):179-179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语文即生活,生活也语文。教学中,教师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到课堂中,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生活上,学生生活语文化,在口语交际中运用语文,在表情达意中实践语文,在生活需要时展示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