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牧歌是一个有悠久传统的文学品种,牧歌的写实,是在与复杂、败坏的城市生活对比中表现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用牧歌式的素材谱写了这一美好人生形式的“田园交响乐”,以它独特的节奏和音乐激励着一切善良的人们对美和爱的渴求。该文主要从诗的意境、诗的情绪、诗的韵律三方面探析了《边城》的牧歌风格,指出《边城》等作品的牧歌属性,为落后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  相似文献   

2.
汪泉 《老区建设》2010,(12):28-30
《诗经》中大量关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诗歌向我们生动地描绘和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形。以农为本的社会生活决定了农事诗是《诗经》中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之一,这些作品也更直接地反映了周人的经济情况和周人的物质生活,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审美趋向产生的物质之源,在文学和社会历史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植是我国建安年间具有卓越成就的文学家.他继承先秦《诗》、《骚》的优秀传统,从两汉辞赋民歌中汲取营养,兼收并蓄,极大地丰富了诗赋的内容和形式,影响深远.以赵幼文先生的《曹植集校注》为研究稿本,以黄节先生的《曹子建诗注》为参考资料,以曹植的赠答诗《离友》为入手点,试剖析曹植赠答诗的部分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江城子》和哈代的《离去》(TheGoing)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不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是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钱澄之论《诗》不以艾理辞章,而从声乐的角度探讨《诗》之本原,不仅避免重蹈历代治《诗》以文害辞、以辞害志的《诗》学之井,而且合理解释了义理辞幸家所不能解释的古人用《诗》文不对题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牧歌》原本是一首优美的东蒙民歌,1954年由作曲家瞿希贤将《牧歌》改编为无伴奏混声合唱,充分利用人声部的不同优势,发挥了人声部的巨大感染力,简洁明了而又丰富多彩,成为合唱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改编后的作品通过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的变化,展现了蒙古民族对富饶、美丽、辽阔草原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从而使得《牧歌》犹如一条流域很广的河流,奔涌向前,永不停息,不断传颂着蒙古族人民的希望和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7.
《诗经·葛生》开创悼亡诗时空描写的基本模式,唐代悼亡诗延续了此种表现方式。唐晅《悼妻诗》抒写重点在空间位移转换上,为人间春花不能盛开夜泉而忧伤;韦应物《送终》诗从时空角度叙爱妻出殡的具体情状;元稹《遣悲怀三首》则以时空结构全篇,从妻子生前写到亡后,写尽无限哀感,痛煞肝肠而成为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8.
付冰 《黑河学刊》2010,(9):45-46
从王维《终南别业》独特的抒情视角和写景况味,挖掘其以禅入诗,以禅喻诗,诗与禅相互交融的特点,引发出“云”是维系禅诗共同特点的理想中介的判断。继而从唯物主义观点来论证分析“云”与“人”的思想个性、诗人的生活经历、文章的审美意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贺拉斯《诗艺》是西方古典文论的奠基之作,布瓦洛《诗的艺术》是新古典主义文论的代表之作,两部著作不仅书名相同,而且都强调学习模仿古典,遵从理性,但是两者的含义却各不相同。要仔细辨析表面相同或相近的文论思想背后的相异内涵。  相似文献   

10.
<正>姜宇清是大学教师,在教书之余他坚持诗歌创作,把自己的乡土诗、都市诗、动物诗集在一起,编成这本《芦花马蹄》。他的诗精粹、震撼、纯美,具有生命的动感与张力,体现了"简单得能令人触摸令人深思的大美"风格。推荐其中一首诗歌《青蛙》,色浓味永,哲思深蕴,常读常新。——编辑推荐语  相似文献   

11.
另一种边城     
想象中的边城,从来都是一个柔和、寂静、安宁的词汇.而在沈老笔下,却带出几许灰蒙蒙的怆然. 只因短短长长的句子,如同蜿蜒曲折的清水江潺潺流过,时而分离,时而汇聚,不动声色地洗却人们的悲欢离合,将吊脚楼上乡下人的生活都默默地纳入了自己的胸膛,沉静而温柔.在爱怨纠缠、生死是非之后,逝去的流水最终绾出的却是一个没有结局的边城. 仿佛不甘心这样的结尾,在《边城》原型、今天的秀山县洪安镇,娜娜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另一本《边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德国哲学家、诗人、美学家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论文《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首先考察了这篇论文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因,然后依次简要阐述了席勒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解,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区别与联系及其主要分类,阅读效果,最后分析了它们彼此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得出理想的诗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诗的构思、画的表达和诗与画的关系诠释了纪录片《仰望星空》的美学意义。指出在诗的构思方面,实现了整体与部分、正面与反面和场面与细节的结合;在画的表达方面,则体现在对特写镜头的处理,突出主题的表达和情景再现的运用上。"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通过诗与画的交互利用,呈现出具有表现力的构思和具有情节性的画面,实现了诗与画相结合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赵欣 《西部大开发》2010,(5):76-76,80
本文对《诗经》中的战争诗《小雅·采薇》篇,试图从其所反映的战争时代及战争性质、诗篇本身所反映的内容以及它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来探究其情感的真正意蕴。  相似文献   

15.
杨秋玲 《魅力中国》2014,(16):89-89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是选自朱光游先生的〈朱光潜全集》(第三卷)中的名篇。朱光潜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美学大家,同时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但后者一般读者知晓不多。本文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人伦、自然、哲学与宗教等方面来品析朱光潜先生《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这篇名作的文学观点.把握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和家胜 《改革与开放》2012,(20):180-181
大地震,诗复活。曾备受冷落的现代诗,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后,又被激活了。在一个民族遭受巨大苦难、需要给灾区人民巨大鼓舞的关键时刻,诗歌发挥了其他文学样式不可取代的励志作用。自"五四"以来,什么是一首好的现代诗和如何写出一首好的现代诗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依笔者之见,一首好诗是有标准的,如何写一首好诗也是有一定规律或技巧可循的。在此,笔者愿与各位诗友和诗歌爱好者一起分享之。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序》中为注本选诗定下了“六不选”的标准,却没有给注诗制定一个理论框架。但对其《宋诗选注》注诗的方法进行探究,可总结出四种方法,即类比归纳;情理兼融;打通中西文化;留白。  相似文献   

18.
王萌筱 《黑河学刊》2011,(12):33-34
《商颂》的"商诗说"和"宋诗说"之争自汉代开始延续至今,明清之际儒者王夫之于《诗广传》中提出了独特的"商三宋二说"。通过对王氏生平遭际及其所处时代的考察,可推测其分别以殷商和宋国隐喻大明旧国和南明小朝廷,表达了深沉的历史情怀。  相似文献   

19.
刘琳 《东北之窗》2014,(1):42-42
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崇尚的忠贞、廉洁、自律、和谐等精神,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从政道德修养的宝  相似文献   

20.
诗礼堂位于孔庙东路的第一个院落内,是孔子故居的纪念性标志建筑。《论语》记载,孔子的儿子孔鲤从庭前走过时被孔子叫住,第一次问他学习《诗经》没有,孔子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第二次问他学习《礼》没有,孔子又告诫他:“不学礼,无以立”,孔鲤于是回去学《诗》学《礼》。从此以后,学《诗》学《礼》就成为了孔子后裔的相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