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策支持 全面调整 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大的就业压力是我国最大的陆会和经济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接近1.5亿,并且每年新增劳动力呈不断上升趋势,就业难,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力杠杆,是实现“生活宽裕”的新农村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所谓城镇化,主要解决的不是城镇建设水平和质量提高的问题,而首先是就业、环境、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问题。一些政府领导却错把手段当目标,大搞奢华的“形象工程”。为此,有必要给城镇化建设配套一系列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3.
从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目前,全国农村名义劳动力为5亿,实际富余劳动力为3-4亿,同时每年新增2000-3000万劳动力,全国农业占GDP份额已降为15%,而农业就业份额仍高居50%以上。从长远看。解决好“三农”问题,只能是通过城镇化建设大量地减少农民的数量,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配之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所以,通过构建人地关系和谐的城镇化来吸纳农民,提高农民适度规模经营的程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的广西具备刘易斯模型所说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三次产业结构偏差、工业化程度低、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下降和城镇化滞后,无法吸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受当前经济收入差距(而非托达罗模型的预期收入差距)的驱动,2003年,广西农村71.89%外出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迁移.为此,探讨适合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毅敏 《特区经济》2009,(4):261-262
本文认为个体经济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由于个体经济的经营环境欠佳,其吸纳作用受到限制。改善个体经济经营环境,加快个体经济发展,是加大个体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吸纳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现行的政绩标准和财税体制压力下,许多政府官员把“结构调整”理解为大量投入土地、信贷等资源,从而大搞市政建设、形象工程,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型化”,这说明中国还没有脱离传统的增长模式,是重走旧型工业化的道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痛斥旧工业化“七宗罪”.  相似文献   

7.
兰州城镇化进程及其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能够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城镇化建设来构筑就业平台,是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兰州城镇化的进程出发,在研究兰州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从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城镇化对兰州就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城镇化与就业协调发展的大体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第三产业转移的矛盾分析 ,指出 :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化同步推进 ,实现“三化联动” ,才能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还可以安排大量城市劳动力在农村小城镇就业 ,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消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白祥  杨红 《新疆财经》2015,(2):44-48
本文以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方家庄子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乌鲁木齐周边"农家乐"开发与吸纳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问题。结果表明:研究区"农家乐"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时,更倾向于吸纳女性劳动者,且就业门槛较低,用工时间较长;但其女性就业者认为,在"农家乐"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因而近1/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兼职。调查表明,女性劳动者自身素质不高,"农家乐"经营规模偏小,缺乏就业信息是制约"农家乐"吸纳女性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邢怀凤 《魅力中国》2014,(19):64-65
搞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刺余劳动力充分地就业并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不充分,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加之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这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本文试图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人手,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制约因素,以找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农村有4亿多劳动力,乡镇企业已吸收了1亿多劳动力,农村还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在这2亿剩余劳动力中,有5000—6000万人处于流动状态,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几年来的“民工潮”企盼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信息》2004,(6):28-30
就业的主要压力已经不在城镇,而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民不买东西,关键是收入不能支持他们大规模消费城市生产的工业品。启动农村市场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意特别简单。就四个字,“减少农民”。并不是没有地种的农民才是剩余劳动力。导致生产率降低的那些追加要素都是“剩余”的。在10年左右的周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规模要达到1.5亿至4两亿人。如果把我国的农业生产率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需要6000万农民就足够了。从时间上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已经没有了后推的历史余地。城乡劳动力对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有农村劳动力4.6亿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为3.24亿人。按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水平,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只需约1.2亿人,从事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只需0.6亿人,合计只需劳动力1.8亿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4亿人。而且,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效地转移农村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同,农村城镇化道路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人流向城市,城市的工业化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果是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扩张。由于我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从土地中走出来的农民不得流人城市进行生活,这样他们只能在很小的范同内进行流动,即“离土”不“离乡”。  相似文献   

15.
据劳动部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有大约1.5亿劳动力处于绝对失业状态。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导致生产率降低的那些追加要素都是“剩余”的,并不是没有地种的农民才是剩余劳动力。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绝不止这个数字。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而且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越积越多,形势越来越严峻。  相似文献   

16.
赵金云 《发展》2004,(2):41-41
近年来,各地通过土地有偿使用为城市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积累了大量资金的事实,充分体现了加强城市土地经营的重要性。但一些地方在经营土地、城市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片面地扩大土地供应、不受节制地搞房地产、“形象工程”和重复建设,过多占用土地资源建别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和前景是相当严峻的。据统计,目前在我国近8亿农村人口中,剩余劳动力就达1.5亿人左右,此外,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还在600万人以上。必须认清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以C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其主要弊端是一些地方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结果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很多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有甚者,GDP变成了可以用来“一俊遮百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们对邯郸市农村庭院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门调查.旨在充分利用农村庭院的闲散土地.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小康建设。据本次调查显示,全市庭院经济总收入21.74亿元,占全市农村经济纯收入191.7亿元的11.48%,人均增收317元。我们深深感到.庭院经济是一种投资小,风险低、效益高、资源利用充分的综合性经济,依然是当前条件下,我市农村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方寸之地,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20.
宋卫军 《魅力中国》2013,(28):300-300
提要: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也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城乡商品流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民奔小康的一项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