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进出口企业和房地产业都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外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取向。我国目前应采取谨慎提高利率与汇率的政策,刺激内需,防范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从外部金融开放角度看,金融开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和开放资本账户。由于资本账户的开放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波动,因此,我国目前主要是开放金融服务贸易项目,根据我国开放实践和未来政策方向,这里用我国金融业开放替代金融服务贸易项目的开放。同时,由于银行业的开放是金融业开放的核心,因此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银行业服务贸易项目的开放,简称中国银行业的开放。  相似文献   

3.
入世过渡期已接近尾声。而我国金融改革依然滞后。鉴于税制影响到金融业的规模、结构和风险程度等,在我国税制新一轮改革正在展开之际,可以把作为税收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税制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巧妙的把税收体制改革和金融业的改革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综合改革的新思路,有利于金融行业领域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目前我国金融税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金融类企业所得税税负偏重,内外资金融类企业税负不统一,金融业从业人员个人所得税过重等。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4.
“入世”与中国金融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在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因中国金融业的不适应而带来巨大挑战。我国入世后经济结构与经济政策的调整,也会给金融业造成程度不同的间接冲击。为此,在过渡期及入世后调整我国金融业发展方针和政策、实现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5.
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更多的是一种建设性破坏力量。我们在长期坚持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基础上,近期政策的核心在于处理好开放水平与金融改革、金融监管之间的协调关系,保证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水平,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水平、金融机构的稳健程度、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实行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国内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也呼唤混业经营。目前我国金融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既体现在金融制度、金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尤其是银行和证券市场制度以及国有上市公司的转制不完善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监管水平上,使得我国金融实行混业经营将面临巨大风险,由此决定了金融改革必须有序推进,政策配套。  相似文献   

7.
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国际 《特区经济》2008,(11):230-231
经济市场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金融业既要坚持开放,又要审慎性监管。然而,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诸如金融监管理念模糊、监管者角色定位不准等缺陷,不利于金融创新和金融业的全面发展。目前,完善我国金融监督法律制度必须确立开放与保护并重的监管理念,实现监管者角色的转变,尽快制定统一的《金融监管法》,协调和完备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晓亮 《开放导报》2002,(10):28-29
我国现在的银行结构是不合理的 对于金融业应当是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意见,我已经提过多次了.但是,民间金融业长期以来实际上是个禁区.直到200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才明确提出:"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对外贸易、公用事业、金融、保险等行业要逐步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和扩大开放."这才对中国金融业要对内开放提供了政策基础.但现在还未落实.  相似文献   

9.
瑞士银行界企盼泰金融业更开放泰国报纸近日报道,瑞士一些银行有兴趣在泰设分行营业,但他们正在等待泰国政府对金融业实行更大程度的开放。瑞士中央银行董事会主席琼恩表示,如果泰国政府对银行经营政策开放程度更大,更进一步地解除一些束缚,那么瑞士一些大银行将有更...  相似文献   

10.
陈鸿 《发展》2002,(6):69-70
入世使中国金融改革的步伐逐渐走上快车道,金融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我国金融业现状、WTO主要原则及全球金融服务协议,“入世”后的金融业无疑受到巨大的冲击和考验,但入世同时又给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据WTO在1997年达成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其成员国必须适时全方位开放金融服务市场,中国加入WTO两年后,外资银行将获准在中国经营外汇业务,五年之后,外资银行将获准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地域限制与客户限制都将取消。这些规定会对中国金融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