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空白称之为“计白”,在绘画的构图、布局或‘“经营位置”时,把“白”当成是已在计划之内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作品整体构思的有机成分。它不是“完全的白”,而是蕴含着更为神秘、更富有想象的意义。在创作中,这种意识和形式发挥着无以替代的独特作用。中国画有有笔墨处,也有无笔墨处。’”画的有笔墨处,相当于宇宙的实处,画的无笔墨处,相当于宇宙的虚处。第一我们要知道,宇宙的虚处,为灵气所往来.较实处更属重要;画的无笔墨处,为神韵所隐现,较有笔墨处九当注意。‘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  相似文献   

2.
佛足有人开玩笑,把大足县称为“大脚县”,虽是一句笑话,却把事情说对了一半。据《蜀中广记》记载:“大足县,唐乾元二年与昌州同置,取丰足之意也;或云,宝顶山有巨人迹。”,指的是佛足造像。宝顶山圣寿寺山门外,有一半亩方塘,名“佛迹池”。池底刻有一双大脚印,长1.8米、宽1.1米,这就是“佛迹”即所谓“巨人迹”,原来早期的佛教并无雕塑偶像之举,对塔和佛足得志便造像的  相似文献   

3.
王鑫 《中国西部》2015,(12):40-49
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一路留下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唐宋以后,独巴蜀地区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日益繁盛,绵延不止,且独具蜀地特色,书写了我国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四川周绕崇山峻岭,不知将多少美好阻隔在群山之外,但无法阻挡住佛陀南下的脚步。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当北方石窟造像渐渐停歇,四川石窟却遍地开花。在诸多巴蜀佛窟里,位于泸县玉蟾山上的明代石窟造像更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泸县玉蟾山凿有佛像400余尊,就数量而言可谓寒酸,不过,这里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明代佛教石窟群,其重要意义不容低估。安史之乱后,石窟从中原入蜀,又从广元、巴中、安岳到泸县,在这里,佛陀最终停下了南下的脚步,而玉蟾山也就成为巴蜀大地上最后的佛息之境,是绽放在川南佛土上的最后一朵白莲花。  相似文献   

4.
王鑫 《中国西部》2015,(11):40-49
<正>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一路留下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唐宋以后,独巴蜀地区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日益繁盛,绵延不止,且独具蜀地特色,书写了我国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四川周绕崇山峻岭,不知将多少美好阻隔在群山之外,但无法阻挡住佛陀南下的脚步。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当北方石窟造像渐渐停歇,四川石窟却遍地开花。在诸多巴蜀佛窟里,位于泸县玉蟾山上的明代石窟造像更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泸县玉蟾山凿有佛像400余尊,就数量而言可谓寒酸,不过,这里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明代佛教石窟群,其重要意义不容低估。安史之乱后,石窟从中原入蜀,又从广元、巴中、安岳到泸县,在这里,佛陀最终停下了南下的脚步,而玉蟾山也就成为巴蜀大地上最后的佛息之境,是绽放在川南佛土上的最后一朵白莲花。  相似文献   

5.
浦先生看着停在家门口的爱车,上面已经积了一层薄薄的灰。虽然已经买了快三个月了,但车子现在还没去办"身份证"——牌照。眼看着上海牌照拍卖价格日益攀升,浦先生有些后悔当初  相似文献   

6.
刘宝纯 《走向世界》2009,(22):82-84
我看了刘宗汉的画很高兴,也很感动,从来没见他这么多画,很整体,也很有新意,下了很大工夫,积十年心血,出了一大批好作品,应该给他在学术上定位. 我认为他是山东上世纪50年代诞生的"新山水画"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延续、传承和发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山东是不多的,在全国也是立得住的.新山水画是指上世纪50年代,一批画家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加上时代生活的意境和笔墨,形成的一个新画派,但初期还很幼稚.而刘宗汉的画从构图、造型,到语言,到主题、意境,都是新的,是极富时代感的.  相似文献   

7.
刘晓丹 《魅力中国》2009,(12):142-143
从古至今,中国画都离不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特表现形式,是中国画的精髓。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精辟论述,说明中国传统笔墨已成为表现个性和民族性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中国山水画中,笔墨又是山水画的灵魂之所在,画家的审美理念,所感所观,传情达意都在其笔墨中有具体的体现,并使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栾小惠 《走向世界》2009,(13):96-96
清代画家钱杜,擅画山水,学文徵明工细一路,初自文伯仁入手,又上溯赵令穰、王蒙诸家,笔墨妍细、中带生拙,所作青绿山水,有装饰味,兼精墨梅,并能画人物、仕女、花卉。亦工诗文,所著有《松壶画赘》、《松壶画忆》等。  相似文献   

9.
李齐 《魅力中国》2010,(23):318-318
在“元四大家”之中的王蒙山水画的新观念表现在笔墨和布局上,他的突出特点是他以多种方法表现出江南溪山林木的苍郁繁茂和湿润感,其画笔墨繁而不乱,构图满而不臃,结构密而不塞。他的皴法以密集见长,但密中有虚灵飘荡之概,且用笔皆已是文人水墨的特征,染有明显的书法情趣:  相似文献   

10.
刘曦林 《走向世界》2009,(23):88-91
曾先国是20世纪后期中国青年山水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已经努力地使其山水画有现代性的表现,但他仍称其画室为"师古斋",我想他所师之古并不限于笔墨技法,还包括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从他的两方印章"山水知己"和"天地之气"中,也可以看到他的现代山水画和中国古代山水画在审美观念上割不断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高瑞菡 《魅力中国》2013,(25):100-100
中国画是用线的艺术,线条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上有它独特的概念和作用,中国画的线是一种富于东方艺术特质的表现形式,所以说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线的发展史。中国画的线务有鲜明的书法趣味,中国画使用的线条是中国书法的线条,无论写意还是工笔都是这样的。这些线条的表现是用书法的方法“写”出来的。中国画线蒂所具有的点画勾勒、运转自如的节奏感。形成了线条的丰富性。使得中国画的用线具有突出的音乐之美和丰富的表现语言。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画家,不知道"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的人大慨极少,但在其中下气力认真弄清此语本质意义的人却为数不多,而真正有能力随着生命过程,不断发现、不断实现笔墨时代性之变的艺术大家则属罕见。"笔墨"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形式。"笔墨之变"的现代内涵甚至超过了笔墨本体,它表达着中国画随时代变革而变化着风貌的必然规律。从这种意义看,"笔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个人对佛教雕塑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佛教雕塑创作中平民化的理解,对"人即佛,佛即人"的理解和对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看法。认为佛教造像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在艺术形态、创作观念、审美欣赏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4.
<正>尤无曲(1910--2006年)江苏南通市人。名其侃、号陶风、晚年自署钝翁、钝老人。以字行。斋号有古素室、后素斋、光朗堂等。尤无曲诗书画印兼擅,且精通园艺。五岁习画,1929年秋考入上海美专,1930年加入蜜蜂画社。1941年冬在京举办个展。1956年山水画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1979年起,三上黄山,古稀变法,形成泼写结合的新画法,创"笔墨水融"说,将中国画用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对新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005年央视《人物》栏目播放大型纪录片《水墨大师——尤无曲》,荣宝斋  相似文献   

15.
为广义佛画。画佛有三忌。一忌凡圣不分,这是画佛的首要六忌。诸佛菩萨皆由人觉悟而来,但境界迥异。本质区别仅在双目,一为肉眼,一为慧眼。肉眼必为  相似文献   

16.
墨海心语     
中国画的风格就是个性,就是创造。当代中国画丰富的语言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个性的鲜明性和视觉的冲击力,将是实力派画家艺术的追求。同时要在继承传统的法则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创立。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笔墨是创造个性语言的工具。中国画的魅力,就存在于墨分五色,笔墨滋润的味道。南齐谢赫论画六法:一为气韵生动,乃墨气也;二为骨法用笔,乃线力也;三为传移模写,乃学法也;四为经营位置,乃构图也;五为应物像形,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像也;六为随类赋彩,乃浓淡相宜色彩也。说明用墨用线造形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要素地位何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国画中,工笔画和写意画最受历史上的书画大家青睐。从战国帛画到唐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宋代李公麟的白描,一直到明末的陈洪绶质朴简洁的金石味白描人物,塑造了我国绘画艺术的经典,传承着严谨、规整、富丽的工笔画传统。与之并行发展的写意画,讲究"似与不似之间"、"笔墨的传情达意",尤其是蒙始于元明清的文人画,青藤、八大以及白石一路走来,立意高远,笔墨酣畅,笔周意内,  相似文献   

18.
“上朝峨嵋,下朝宝顶”,宝顶山石窟由一代名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清苦70余年主持开凿而成,是一座以大、小佛湾为主体,造像近万尊的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石刻造像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其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它的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造像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富有特色。宝顶山石刻注重阐述哲理,涵盖社会思想博大,它以慑服人心为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它的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最关键的是,石刻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博采兼收,具有极大的社会鉴戒作用,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征。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是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反映初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至此已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造像以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为创作原则,并能融科学原理于艺术造型之中,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9.
砖,一种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但其融入"雕"的技艺之后,经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熔铸而成为"匠作"。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的清浮雕历史人物故事图砖门屏与同时期的砖雕作品相比,其体量之大、数量之多、题材之广、雕工之精属国内罕见。立德、立功、立言,被古人称为"三不朽";勤、忍、忠、洁等都是古人所推崇的美德。如今,后人们从16幅精细入微的人文画砖屏上,分明能感受到古代文人思想的一歙一合,传统文化的声音就这样在砖头里悠悠传递着。  相似文献   

20.
何意富素有山城“鬼才”之称,无师承可寻,却在版画、水彩、水粉、国画方面涉猎心手。绘画50余年,作品10次参加国家级美展,在十余所高校担任过美术教授。近年转向以佛、道、戏曲人物为主的写意人物画创作,老骥伏枥,新作频频。朋友们说,他画了几十年,一直有新东西出来。一幅作品仿佛信手拈来,如有神助。加之交游广泛,为人洒脱风趣,人赠“何神仙”之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