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年至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八次降低存款利率。根据利率政策原理,利率上调,存款增加;利率下调,存款减少。但结果却是利率的连续降低并未对居民储蓄有多大影响,我国居民储蓄仍在稳定地增长。制度政策、实际报酬、货币流通、投资渠道、消费信贷、年龄结构、传统习惯等因素,是造成我国利率下调反而储蓄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温州利率改革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温州二十年来的利率改革历程、利率改革对投资、储蓄和消费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论证了利率改革的宏观经济效应。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利率改革的确提高了利率在经济中的杠杆作用;第二、利率改革的总体效果未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还不能为利率杠杆有效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宏观、微观经济基础,此外,实际操作中的改革力度也未达到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阶段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利秋 《南方经济》2002,(12):66-68
文章通过对1996年我国连续降息以来利率对储蓄、消费以及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利率呈现低弹性特征。中央银行长期实行将利率维持在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的低利率政策是导致我国利率缺乏弹性的制度因素;作为利率政策效应发挥的微观经济主体,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最终降低了利率传导机制的效果;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又进一步制约了利率政策效应的发挥,由此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利率政策仍不能有效地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经济的利率市场化的研究,其实质问题就是市场化的利率及其变化对消费、储蓄、投资等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对利率变化对消费、储蓄、投资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计量分析,指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完善,利率指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在逐渐增加,最后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一、通货紧缩限制了消费需求纵观1998年经济形势,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我国目前已陷入通货紧缩状态之中,其典型特征是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边际收益下降,与此对立,则是储蓄的相对过剩。储蓄大于投资表现在市场上,就是产品过剩、开工不足和物价下跌;在金融领域则是全面的螺旋式紧缩,同时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降,实际利率在不断提高。在通货紧缩状态下,许多企业微利或亏损,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下岗职工增多,失业人员增加,在农村,因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停止甚至下降。在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支出也减少,经济发展就…  相似文献   

6.
利率改革的确提高了利率在经济中的杠杆作用,加大了利率对投资、储蓄和消费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华欣 《天津经济》2005,(1):44-45
根据凯恩斯的“三动机学说”,我国居民持有货币进行储蓄的动机无外乎以下三点:第一,消费动机。近几年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逐年上升,但由于消费结构、商品供给结构的不匹配,对消费的不合理限制,降低了广大居民的消费倾向,使得广大居民用于消费和交易动机的储蓄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长期协整的分布滞后模型和多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度量广东省城镇居民1978-2006年预防性储蓄、投资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当期消费与滞后一期的消费、当期收入、当期实际利率、当期和滞后一期的不确定性因素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短期内不确定性因素与消费呈负相关,预防性储蓄和投资行为的逐步加强抵消了由于利率的下调对消费的促进作用。短期内各影响因素都会发生波动使得模型偏离长期均衡状态,但只是程度较小的暂时性偏离。  相似文献   

9.
一、合理确定银行储蓄利率总水平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六五”期间我国城镇储蓄事业发展很快,1985年底城镇居民储蓄余额达896亿元,其中五年期以上的为195亿元,占21.9%。城镇储蓄已成为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1979年至1985年职工曾四次增加工资。  相似文献   

10.
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认为,利率是影响居民收入在储蓄和消费之间分流的重要因素。银行利率高,人们偏好于储蓄,将收入中除了用于基本生活消费之外的部分用与增加储蓄;相反,利率低,人们会减少储蓄,增加现时消费。按照这一观点,各国政府都将利率杠杆作为调节社会总需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温州 2 0年来的利率改革历程、利率改革对投资、储蓄和消费的影响 ,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论证了利率改革的宏观经济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利率改革的确提高了利率在经济中的杠杆作用 ;第二、利率改革的总体效果未尽如人意 ,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还不能为利率杠杆有效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宏观、微观经济基础 ,此外 ,实际操作中的改革力度也未达到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从一般意义上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扩大内需也就是要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统计资料表明, 1978- 1997年的 20年间,消费按照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年均占到 60%以上,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把启动消费需求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本文就利率调整与刺激消费需求问题作一些理论和实证上的分析与讨论。 对储蓄利率弹性的争论 储蓄是经济行为主体为未来创造收入而留出部分产出的过程。一般而言,居民个人、企业和政府都有可能成为储蓄行为主…  相似文献   

13.
利率杠杆与居民消费-储蓄替代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为鼓励投资、分流储蓄、刺激消费等已连续几次降息。然而,实证资料表明,降息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刺激居民消费方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利率与居民消费-储蓄替代关系本来就是一个缺乏确定结论的问题:第二,我国制度变迁、消费信贷发展滞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因素的存在又进一步削弱了利率杠杆的调控力度。因而,深化改革,减少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是利率杠杆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制止储蓄“大战”的几点建议李凤玲储蓄存款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近几年储蓄存款一直是稳定上升,对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储蓄存款连续增长的同时,储蓄“大战”此起彼复,各家银行为了搞存款,采取变相提高利率发放手续费等种种方法,使得一段...  相似文献   

15.
消费不畅阻滞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启动消费的政策效果不明显,问题的关键在于四大“瓶颈”制约着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消除四大“瓶颈”制约是当前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一、收入瓶颈现实货币收入的心理“不满足”,预期收入的不乐观,以及未来预期刚性支出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刺激了增加占有货币储备的本能,而选择放弃或减少某些消费行为,这是通常经济不景气条件下普通居民的“自卫”表现,这正是我国当前储蓄转化消费难、消费信贷启动难的主要原因。从近五年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逐年减缓,甚至1998年城镇居…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的储蓄状况是:在储蓄利率一降再降之下,货币资金虽有所分流,储蓄增速虽有所放慢,但在银行体系中仍维持着庞大的储蓄数额,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发展中,居民重视对储蓄资产的拥有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一、当前居民手中的闲置货币主要是出于谨慎动机和交易动机而保留。居民个人和家庭对金融资产的持有是具有历史性的阶段特征的,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个人和家庭的收入与以往年度相比,总体讲有所增加,有的甚至增加很快,但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多项改革并举的前提下,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提供充分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金融抑制决定了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变迁路径,正规金融制度的信用渗透力不足,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诱导”了民间金融的兴起。本文从我国金融市场的诱导性制度变迁角度,分析了我国的商业银行、农信社、民间金融三元并立的结构,并提出只有商业银行、农信社、民间金融之间的“三方机制”协调发展,才能使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2000年国内消费市场的基本走和当前制约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提出“十五”期间我国应采取激励消费的政策和措施,具体做法是:继续调整分配机制,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发掘农村消费潜力;加速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发展住宅业和汽车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消除区域间市场障碍,形成国内统一的大流通市场;健全消费信贷制度,转变居民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9.
调查     
《西部人》2003,(2)
老百姓该不该打开“钱袋子”?作为老百姓,什么是理财首选?答曰:储蓄。不管银行的利率怎么降,哪怕无限接近于零,只要不是负值,储蓄的江湖地位就难以撼动。央行最新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其背后反映出的则是老百姓打理自己“钱袋子”的方式、心态和途径。而问题是:老百姓该不该打开钱袋子”?现在是否是打开自己“钱袋子”的时机?2002年年初我国第8次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按说经过近1年的消化分解,储蓄余额也该受到影响了,但央行前三季度的报告称,截至9月末,居民储蓄余额为8.41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5.…  相似文献   

20.
舒芜 《上海国资》2012,(10):43-43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迅速壮大离不开市场竞争的压力。 自2007年股票大牛市过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证券投资基金等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产品规模大幅缩减,股票、基金等产品不再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而2010年以来CPI高涨,储蓄的实际利率为负。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则变相冲高了存款利率,在目前存款利率不能弥补通货膨胀率的背景下,理财业务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各家商业银行“稳住自家,争揽他家”存款客户,在存款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的“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