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方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理论逐渐结合,形成生态社会主义。它属于一种西方社会思潮,其主要研究对象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是基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生态危机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人与自然共存发展的理论构想。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可以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理念,即贯穿人与自然共存发展的理念,把"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的理念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学意义上说,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前提。人类物种产生于自然生态环境,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系统。作为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分析,以历史的、唯物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主张实现人类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共生。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理论逐步深化,着眼于自然与社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生态社会主义是研究这一问题的突出代表。生态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主要包括:为何不是生态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以及生态社会制度的理论框架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张燕 《改革与开放》2012,(18):88-89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它着重把握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试图找到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之一,生态文明建设自然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之势。生态社会主义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给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邓露 《魅力中国》2010,(29):88-88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兴起了一场以保护环境为宗旨,以生态效益为其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其追求目标,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方案和途径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思潮,其基本主张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自身理论等不成熟,又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是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它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以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为追求目标.现阶段我国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存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应将生态社会主义的合理观点运用于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社会。作为一种产生于当代西方的社会思潮,生态社会主义基于对人类当下生态困境的深沉思考和密切关注。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追求目标,在未来社会的发展战略上包含着很多可资借鉴的思想,对于我们开拓视野,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社会.作为一种产生于当代西方的社会思潮,生态社会主义基于对人类当下生态困境的深沉思考和密切关注,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追求目标,在未来社会的发展战略上包含着很多可资借鉴的思想,对于我们开拓视野,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伟 《魅力中国》2014,(7):91-92
在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中,对大自然的赞赏反表达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思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表明《宠儿》中展现了黑人奴隶在以白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中被异化变形的自然人性,并通过对小说中自然的分析揭示出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赞许,自然是黑人心灵依托的支柱,作者期望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使人性回归到自然状态重新构建黑人缺失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有一个具有经典性的论断: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空地上的。其证据是,社会主义社会固然要以资本主义社会已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为物质基础,但是,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不同于以往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它不是以一种私有制形式代替另一种私有制形式,而是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因而它不是在以往经济制度中产生出来的,也不会具有以往经济制度及其一切形式,在空地上创建一种新的与以往社会截然不同的新制度。社会主义各个国家根据这一理论而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正>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是以追求人和自然高度协调发展为目的,以技术进步和人类生态意识加强为推动力,以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稳步增长、社会显著进步为特征的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型城市  相似文献   

12.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是以追求人和自然高度协调发展为目的.以技术进步和人类生态意识加强为推动力.以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稳步增长、社会显著进步为特征的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型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期阶段.是一个基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的系统过程.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经济高效、社会兴旺、发展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意义王国存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作用下,人类的社会精神生活对社会生态格局、心态秩序的一种自然需求。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将经济发展与稳定、经济繁荣与文化进步统一起来,是必然面临的问...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以保护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的一种创新文明理念。具体讲就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以实现代际均衡和推动经济社会统筹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城市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既是一种生态价值观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理念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没有区域和国界限制,作为一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思想文化,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扩展性,在生态城市中也是如此。生态文化是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的精神主导和原动力,渗透到生态城市建设的每个方面。在生态城市文化建设的诸多内容中,核心是公民生态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张政民 《发展》2011,(12):23-25,28
生态文明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同时,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任务确定下来,继而又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重要的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生态消费:人类消费行为发展的深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松茂 《特区经济》2005,(10):50-52
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来源于人类的欲望(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就是消费。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消费是和自然相联系的文明消费。到了18世纪后期,踏入工业文明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一方面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起来,刺激了消费规模的扩展,另一方面则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发达国家,消费,尤其是浪费成了当时社会中表现价值、差别的地方。20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人的满足由两类构成:需要和欲求……人类的需求可能是没有边际的,但大体能分作两种:一种是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必不可缺的绝对需要,另一种是相对意义上的,能使我们超过他人,  相似文献   

18.
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学批判理论。它以制度批判为视角,剖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阐明了只有将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最终走生态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生态危机。生态问题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蔓延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詹姆斯·奥康纳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既要重视全球性视角与地方性视角的相互结合,又要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结构上的平衡,还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价值判断是道德存在的基础。就建构生态道德而言,必须首先解决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问题。在人类的伦理道德思想发展史上,曾经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和理论。其争论的焦点就在是否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承认这种内在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相关精辟论述和大量人类社会实践充分证明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尺度的存在及其合理性,这构成了当代生态道德得以存在并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建设模式,是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构建应以生态学原理为基奠,是基于社会,经济、自然三者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