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产业区域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经济过程。产业区域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包含国际间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过程,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间移动的描述,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转移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调整后的数据对中国四大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以及省内部的地区差距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省际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四大区域之间,特别是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构成的,1978~2000年,省际间的地区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快速扩大的过程。但2000年以来省际间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并已出现缩小的迹象;地区差距现象不仅存在于省际之间,省内差距也较大;城乡差距是地区差距的最主要源泉,中国地区差距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的迅速扩展。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区域产业转移问题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差距悬殊,而各区域又面临着不同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又进一步拉大了区域间的差距。因此,顺应区域产业转移的客观趋势,加大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经济扩散的力度,对于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顺利实现。“两个率先”与“富民强省”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谌利民 《首都经济》2004,(10):26-27
与以往历次五年规划相比,编制“十一五”规划,除了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改革与发展的结合、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外,突出的一条就是要在规划编制中引入区域均衡发展的理念。所谓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就是指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在各区域之间要适当、要均衡。缩小地区间差距。不只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重点是缩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最终是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编制区域发展规划,通过区域发展规划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新疆财经》1997,(5):18-30
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尤其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中央也明确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的方针,这表明区域差距日趋扩大已经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在简要分析新疆与东部地区差距演变特点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财税体制改革对新疆企业总体税负、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及乡镇企业发展等的影响,并就区域差距扩大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促进新疆与东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显著、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以及区域经济增长"落后快进"格局尚未形成等方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差异、改革开放后的政策落差以及人力资本等内生增长要素的差异等。推动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发挥重点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功能分区和完善帮扶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亓彬 《北方经济》2007,(20):60-61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包括半岛地区8地市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明显.本文首先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差距基本状况作简要分析,在对区域经济差距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经济变量,采用2004年山东省17个地市的横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差距构成因素进行实证考察,并对促进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现状从三大地带的发展水平与速度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十分明显,而且区域经济差距在三大地带的乡村地区之间、民族自治地方与非民族自治地方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考察三大地带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会发现中国区域经济的...  相似文献   

9.
旗晨亮  张波 《北方经济》2012,(Z1):120-121
正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地区之间在自然资源禀赋差异、经济意识差别、区域经济政策倾斜、"行政区经济"导向、地方政府能力以及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存在发展差距是正常的。但是,中国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及其差距,显然已经超出了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在同等发展阶段上的正常状况。现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表现为地区间差距较大且不断扩大,地区内省际间存在一定差距,呈现出不平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建国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的三次大调整进行了全面分析。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区域发展战略趋势:要继续推进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区域发展互惠互利机制。  相似文献   

11.
单东 《特区经济》2003,(6):42-44
<正> 如今,饲养宠物的热潮正在我国的都市里悄悄兴起,随着宠物队伍的日益壮大,一支新兴的产业——宠物产业也正如冰山浮出水面。这一产业的出现是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后消费层次提高的结果,它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值得探讨的经济现象。本文将在后面的分析中分别从宠物产业目前的社会需求、产业结构、发展瓶颈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该产业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黄勇 《特区经济》2012,(6):178-180
主导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点,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升级具有引导与拉动作用。河南省虽然取得了稳定的发展,但还不是经济强省,自身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发挥河南省的资源优势,培养产业竞争力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正是本文进行河南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日前,作为一年老工业华丽转身的典范,南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转身而成的上海中际时尚中心正式对外亮相。至此,上海纺织的时尚产业战略布局基本完成,这一艘航母级别的战舰已蓄势待发,即将扬帆启航,全面进军时尚产业。  相似文献   

14.
该文在对丽水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望了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丽水未来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西部地区产业引入的战略选择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差,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指导,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盲目的、不科学的行为,以环境去换取经济的短期增长,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环境污染。而且沿海产业在向西部地区转移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当地环境立法限制发展的产业迁出,这都会对西部地区的环境造成新的威胁:因此,为了在产业转移中兼顾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求得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显示器是将电信号转换成图像、图形和字符等光信号的光电子器件。显示器作为一种信息显示工具,对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显示器市场分析 回首过去的100年,CRT以其优良的显示品质和低价格优势,占据了显示器件的统治地位;展望新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国际产业转移现状及转移方式基础上,研究深圳三大产业布局、行业集中度、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及外贸依存度等产业结构特征,发现深圳产业难以占据高附加值环节、产业投向不尽合理、金融机构密集度低、未形成综合配套能力优势,人才匮乏及软环境有待改善等主要问题,建议深圳调整产业布局,提升城市国际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生态产业链平衡。  相似文献   

18.
工业园区是政府合理布局工业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业企业的集聚。工业园区建设是各国政府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早已存在于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但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浪潮则与20世纪80年代硅谷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最初称科学工业园区)的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今的工业园区建设已成为各国(或地区)政府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工业园区建设的热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成为各地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重要措施。本文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协调之际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比较优势发挥的角度,就工业园区建设提出若干想法,为工业园区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善庆  叶小兰  陈文华 《特区经济》2006,20(11):365-366
本文以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为例,从关键人物角度出发,认为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壮大乃至到达顶峰,均得益于关键人物的作用。但是,在每个阶段,其作用各不相同。在集群发展过程中,官窑代表了集群技术的发展方向;当朝最高统治者对集群的影响伴随集群始终,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集群的兴衰。  相似文献   

20.
杨健 《特区经济》2014,(8):66-68
文章通过构建长三角产业转移趋势的集聚指数模型,计算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从产业存量和增长速度两个角度分析,找出长三角地区具有转移潜质的产业。计算重庆市改进产业梯度转移系数,分析并找出它具有承接优势的产业。在此基础上,选出长三角与重庆市可对接产业,提出长三角和重庆市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