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要素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素分工的发展使国际贸易表现出两个新特点:一是世界市场交换的中间产品比重大大增加;二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例不断上升。文章采用一个扩展的李嘉图模型对要素分工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要素分工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获利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分工参与国的整体利益。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积极发展国内的要素分工是减轻国际市场依赖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刘洋 《中国经贸》2012,(2):18-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跨国服务与跨国商品交易的模式不断增加,加之技术的迅速广泛传播,使得产业资源的国际流动更快。于是各国为抢占产业分工的制高点以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均开始实行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调整,导致了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充分利用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及时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顺应国际发展形势,从而提高自身地位在国际分工中的分量。  相似文献   

3.
陈子烨  李滨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3):21-43,155,156
中美贸易冲突根源的探寻不应停留在国际贸易层次,而是应该从当下的国际分工结构和国际生产关系中去寻找。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国际分工及其相应的国际生产关系是决定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政治经济地位与利益的基础。发展中国家在传统的国际分工结构中长期处于外围、在生产关系上处于依附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落后,特别是技术水平落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生产链作为一种新的国际生产组织方式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在这一新的国际分工生产中,发展中国家的依附地位并没有改变,但是具体的依附形式不同于历史上的依附形式,呈现出“技术—市场”依附的特点。在这种新的依附形式下,广大参与全球生产链分工的发展中国家只能从中获得微薄的附加值,进而形成一种依附式发展,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却能够主导全球生产进程并从中获得高额的附加值。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需要摆脱依附式发展模式,实现在全球生产链中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攀升。近年来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世界市场地位方面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相应成就触动了美国作为现有国际分工主导者的既得利益。为了维护其霸权的经济基础,美国不惜发起贸易战以遏制中国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中国摆脱依附式发展以及美国相对衰落所导致的国际分工格局现实和潜在的变化正是中美贸易冲突爆发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利用WIOD数据库测度了中国整体及三类技术制造业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及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1年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逐年增强,加入WTO更是加速了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进程。但是中国的GVC地位指数均为负,说明中国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位置,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但三类技术制造业却表现出不同的动态演变特征,其中,中技术及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在波动中下降,而低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却稳步提升并向上游位置靠近。  相似文献   

5.
WTO后过渡期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蕾 《世界经济研究》2006,16(12):16-20
2006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入世以来,中国通过广泛参与全球化生产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开放发展经验,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但同时也面临了更多的发展难题。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如何从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如何把握21世纪全球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利用集聚在中国的各种要素;如何在全球生产中培育中国的国家竞争要素,实现自主创新,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低水平地参与全球生产的旧方式,在入世后过渡期中,实行多层次、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印度:全球化分工下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莉 《南方经济》2005,(1):68-7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东亚的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印度有着各具特色的经济环境与不同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基础设施、私人经济部门、金融体制与资本市场、法律体系、人力资源还是在全球化分工下的产业定位,均有其优劣势,通过比较可以明晰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方向。  相似文献   

7.
王凯 《改革与战略》2008,24(10):55-58
尽管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静态、动态两方面贸易利益,且中国参与这一新型国际分工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然而由于所处层次较低,中国在分工进程中获取的贸易利益相当有限。若想提升贸易所得,必须在继续积极参与垂直分工与贸易的同时,加大研发投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以促使生产环节或产业由低附加值状态向高附加值状态演进。  相似文献   

8.
提升民营企业国际分工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年来,浙江民营企业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努力扩大对外出口,在国际市场中成功挤占了较大规模的份额。然而,如果从参与国际分工方式以及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来看,浙江民营企业主要是凭借成本和价格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承担的基本上是进入壁垒低、技术含量低、经济回报低的生产任务,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位置。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企业出口产品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国际、国内竞争对手的挤压下,在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浙江民营企业以成本比较优势为来源的国际竞争力正在被逐渐削弱,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升级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实现外贸出口增长模式和企业竞争力基础的转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产业演进中企业集群化成长模式与机制实证研究(70472054)”和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软科学项目“提升浙江民营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战略研究(2005C25001)”课题资助,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对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战略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这里选登成果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日本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日本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得到反映日本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对日本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判。同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提升了日本制造业细分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稳定,处于优势;第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以出口复杂度度量的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呈现互补的关系。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研发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了日本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对提升日本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的作用更强,而对低技术产业没有显著影响。可以预见,为了进一步巩固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本将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创新力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向多层次的混合型、无形产品转化,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角。黑龙江参加国际分工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切实加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壮大资本密集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立产业集群,推动与世界各国的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1.
研讨     
《中国经贸》2007,(1):20-22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日益加深.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关起门来做生意.只有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才能做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关于对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指出,在“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进而陷入贫困化增长。本文构建了一个研究贫困化增长问题的分析框架,从过度竞争角度分析了贫困化增长的原因,并从理论上予以证明。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当一国某一部门的企业数量过多时,将会导致该国福利恶化。因此,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选择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时,一定要注意产品结构的差异化,避免低端的过度重复建设,谨防陷入贫困化增长。  相似文献   

13.
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超越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向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分工深化的趋势。由于跨国公司不仅控制着遍及全球的分子公司,还通过分包合同影响着东道国地方制造商的活动,一国在特定产业的优势地位往往得益于该产业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当地的集聚,传统的国际贸易指标已经无法真实反映一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真实分工地位。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依然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优势所在,也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基本动因,由此决定了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充当全球加工厂的现实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人口转型为背景,讨论了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技能结构变化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利用1980~2010年的国别数据,基于动态面板方法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抚育负担高的国家在全球制造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较弱,"人口红利"国家往往具有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本门槛",一国人口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是否有可能突破这一门槛,从而选择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发展中国家要顺应全球人口转型的大趋势,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抓住国际服务外包的机遇,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打破"低端锁定"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沈凝 《上海经济》2014,(11):64-65
2014年将是经济转型的大年。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产业链全球分布,跨国公司凭借其在产业链的核心地位主导了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如果不能尽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仅凭资源禀赋参与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将逐渐丧失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比较优势的转化及提高吸收能力可以促使中国在东亚国际垂直化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  相似文献   

17.
比较优势创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90年代,刚刚摆脱殖民统治不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家发生了分化,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新兴的工业国家”,甚至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则不明显,甚至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是利用资源优势或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及交换,结果却截然不同,说明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与这种“分化”之间不相适应。如果简单地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是无法赶上发达国家的。因此,比较优势会不会发生变化,按照什么规律变化,以及比较优势可不可以创造,怎样创造,就是对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8.
王力  徐松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0):27-30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为改变自身畸形的经济结构,改变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从未间断探索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在贸易战略上,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战略、进口替代型战略到出口导向型战略的转变.文章以发展中国家贸易战略的演变为线索,以发展的眼光多角度的评论这三种贸易战略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调查研究报告》2007,(260):1-17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汽车产业仍处于全球汽车产业链分工的低端位置,国际竞争力不足,与世界第三汽车生产大国和第二消费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符。我国汽车产业不仅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更应在此过程中加强与汽车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竞争力,不断提升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由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生产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20.
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的生产者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产品内新型分工体系下,分工更加细化和全球化,支撑不同生产区位高效率联系和协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生产者服务的发展.生产者服务的投入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而增长,同时生产者服务的成本制约着参与国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程度和水平.要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制造业的升级,必须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和生产者服务业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