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自然灾害不断频发.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危险.国际社会逐渐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在不同时期提出并构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框架和法律制度。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事关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也是我们面临和必须应对的问题,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3.
齐美东 《特区经济》2010,(12):299-301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中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因素影响的国家,正经历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国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进行了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以来,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致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世界各国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避免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主要从法规、规划计划、经济手段、技术开发和创新、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总结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和经验,以便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窦燕 《新疆财经》2010,(6):14-15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完成了我国“十二五”规划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思路研究报告,研究提出了“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积极推进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强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将组织编制“十二五”期问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相似文献   

6.
杜强 《亚太经济》2017,(5):93-97
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合作共治成为全球共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新挑战。中国在既往的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中,采取了积极行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出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国形象。未来,中国应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主动担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主导者角色,共同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无论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达成何种共识和采取何种行动,但构建低碳经济社会体系都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系统性构建低碳经济的支撑体系,推动"碳循环"的形成,将有益于碳平衡体系的尽早形成。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严重影响,这种影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可能趋于恶化,甚至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所以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9.
由于工业时代对环境的开发和人为操控所造成的两大强有力因素的推动,城市化和气候变化日渐以危险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在分析城市在气候变化中的驱动作用、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城市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心的优势作用的基础上,结合纽约、芝加哥、伦敦和东京等国外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典型案例分析,对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我国可以借鉴的举措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0.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负责人解振华最近异常忙碌。8月12日,他领导起草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原则通过。会议特别指出,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此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产业》2007,(7):48-51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对世界各国产生日益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领导人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特别是自去年以来对这一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今年5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汇报,并决定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科学技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基础和根本手段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把能源和环境确定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把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明确列为环境领域的优先主题之一。《国家方案》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把加强科技工作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为了有效落实《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为《国家方案》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全面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科技部于今年3月初正式启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的编制工作。为编制和发布《专项行动》,科技部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和座谈会,与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财政部等20多个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讨论,先后五易其稿,并向国务院领导同志作了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最终定稿。作为近期实施《专项行动》的重要举措,科技部将启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与控制研究”重点专项,集成相关科技计划(包括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以及条件平台计划等)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将适时联合相关部门发起“气候变化与科技国际论坛”,促进国际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投身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借助国际组织平台,引进了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展多边合作。与发达国家建立政策对话和交流机制,引进先进气候友好技术和成功经验,并一起推动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建立了南南合作机制和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产品等支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正逐步成为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但大多是限于文件层面,而没有落到实处。与之相比,非营利组织从实践层面通过各种手段,努力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政府和企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存在着不足与缺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空气的公共属性,即空气是公共物品,正是这种公共物品属性使得非营利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4.
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是商务工作的一个重点、热点和焦点。商务工作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是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气候变化与商务工作的紧密关系商务工作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是在经济发展链条中的销售贸易环节做好节能减排,这与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一致,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两者的关系,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在商务领域做好气候变化的应对工作。一方面,商务工作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气候变化。虽然人类还不  相似文献   

15.
2013年6月25日,奥巴马政府发布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气候变化行动计划。随后奥巴马总统又据此在乔治敦大学发表了气候变化演讲。《美国气候行动计划》(简称《计划》)包括降低美国的碳污染、为气候变化影响做准备以及领导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三部分内容。美国内外对此反响不断,欢呼声有之,质疑亦有之。  相似文献   

16.
文民 《北方经济》2017,(2):8-10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尤其是今年即将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是一项较新的工作,甚至于与之关系紧密的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及重点控排企业对于气候变化工作国际国内形势及政策制度都不甚熟悉,这对我区顺利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为了尽快扭转被动局面,近年来我区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工作,特别是2016年共举办了12期能力建设培训班,利用"全国低碳日"和"生态文明宣传周"广泛宣传普及相关知识,提升了全区各界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认知程度,提高了各级气候变化管理部门、重点控排企业等做好相关工作的业务能力,为我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再上新台阶,顺利参与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浙江经济》2014,(6):27-28
浙江正通过构筑碳排放数据支撑、气候变化研究核算、气候变化交流合作等“三大体系”,加快打造全国一流的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交流平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9月20日上午,为积极配合"关爱地球,呵护家园--深圳百万市民共建最宜人居城市系列宣传活动"的开展,市气象局围绕全球气候变暖、深圳的气候变化、市政府和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做的工作以及政府、企业、个人在减缓气候变暖应做的贡献,组织开展气象--"让气候变暖缓下来"主题体验活动,以努力营造创建宜居城市、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举措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9.
低碳中国行     
《浙江经济》2014,(9):F0002-F0002
4月10日-11日,2014年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应对气候变化专题培训会(华东地区)在杭州召开。会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锋和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周华富做了重要致辞。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等知名专家针对能源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如何减缓国内外气候变化等议题做了主题演讲。本次会议也是“低碳中国·院士专家行”系列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已成为限制社会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努力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综合能力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剖析当前我国政府在应对气象灾害综合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政府应对气象灾害综合能力建设的路径与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