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广州发展碳金融有着重大意义并迎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研究了广州发展碳金融的有利及约束条件,并分析了广州发展碳金融的目标定位、市场体系的实施内容及碳金融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广州应尽快建立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用,完善碳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应对广东省二氧化碳总量控制的实施,加强交流合作,学习国内外碳金融先进经验,培养低碳龙头企业、促进碳金融企业集群发展等措施来完善广州碳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2.
碳金融市场分析及我国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金融市场蕴藏巨大商机且发展前景广阔.目前虽然国际与国内的碳金融市场发展都不完善,但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迅猛,欧、美、日已逐渐主导国际市场,而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却很缓慢,对碳金融研究甚少.我国企业、政府都应尽快充分认识碳金融市场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完善国内市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3.
面对越来越严厉的监管措施,在失去了银信合作和房地产信托原有两大业务的强力支撑后,信托公司正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碳金融领域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随着世界碳金融市场规模日增以及国内碳金融市场的建立,作为这一市场上重要的微观主体,信托公司会因其独特的优势,在碳金融领域拥有巨大的创新余地和利润空间。本文在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现状进行描述的前提下,分析了信托公司介入这一领域的独特优势,并提出了它服务于碳金融的基本路径,以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如何利用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减排角色不同和我国减排额度供应的优势,在能源金融发展博弈中占据主动,是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共同面对的挑战。本文简要概述了国外碳金融发展历程及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发展碳金融的障碍,提出了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虹  亚琨 《天津经济》2012,(8):26-29
伴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的地位日益重要,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作为碳金融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在碳金融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国内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存在的关键问题和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红 《天津经济》2010,(5):41-42,52
碳金融是基于碳交易而产生,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如何利用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减排角色不同和我国减排额度供应优势,在能源金融发展博弈中占据主动,是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共同面对的挑战。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发展碳金融的障碍,提出了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二氧化碳最大的生产国,最大的排放国。基于此,我国似乎应该拥有在碳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即定价权,但事实却事与愿违。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农村金融与碳金融相辅相成地发展,逐步建立基于农村碳金融的贸易中心,是我国进入国际金融体系的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之下,发达国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并在金融市场的支持下创新出了多种碳金融衍生产品.在各种利益驱动之下,许多国际间低碳项目的合作都选择在中国进行,面临如此机遇和挑战,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却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着重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交易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的事实决定了我国碳金融巨大的市场空间。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碳金融创新产品不断丰富,组建了较为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体系,但是我国仍处于碳金融发展的起步阶段。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下我国面临着各个方面的挑战,推动碳金融市场主体参与碳金融业务,既是应对国际金融竞争,掌握碳金融话语权的需要,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刚刚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创新指明了目标,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
王苹 《特区经济》2012,(10):87-88
自上世纪90年代末碳金融活动兴起以来,全球碳金融市场已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碳金融交易也日益活跃,做为碳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我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在更好地为低碳经济服务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其碳金融业务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当前,低碳经济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低碳金融体系的建设也必然成为关注的焦点。低碳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研究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低碳金融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探索加快推动中国低碳金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碳金融是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创新。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金融市场发展迅猛。本文分析了碳金融业务在国内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商业银行如何创新碳金融业务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要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必须改变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中间业务创新,而碳金融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文章针对商业银行碳金融中间业务创新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阻碍因素,提出了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银行业自身建设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吴芳 《特区经济》2011,(4):228-229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各领域关注的问题,其中市场机制和金融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我国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谈起,分析我国参与发达国家维持的碳金融规则、秩序时面临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风险问题,本文基于欧盟与我国各碳金融市场交易数据及收益序列选择最优Copula函数,建立极值理论下的GARCH-Copula-CVa R模型实证测度风险,并用失败频率检验法(Kupiec)对结果进行回测检验。结论为:为不高估碳市场风险,需要考虑汇率与碳价的实际相互作用;对欧盟及我国各碳金融市场的市场风险进行量化,其中风险最大的为上海市碳金融市场,风险最小的为全国碳金融市场;国家经济环境及地方政策等因素的不同都会对市场风险大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长松 《山东经济》2011,27(3):101-106
2005年以来,碳金融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发展碳金融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中国碳金融发展层次低,交易配套体系不完善,导致“碳资产”被“贱卖”,亟需提升我国碳金融的发展水平。本文总结了国际碳金融的发展经验,比较分析主要的国际碳交易体系,归纳出国外碳金融的创新主体、演化路径及发展经验,深入分析了中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制约因素,最后讨论了中国碳金融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组建发展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对金融市场的管理监督愈发重要,金融衍生市场的会计准则是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进行监督的最基础的制度。本文对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旨在规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金融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实体经济依托于金融经济,金融经济根植于实体经济,我们既要从宏观经济理论上把握我国经济的脉搏,也要从微观金融角度,疏通金融经济的血脉,这样才能为我国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培育良好的金融经济环境,从而推进我国平稳、有序地实现经济转型。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做出合理地展望。  相似文献   

19.
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炫 《天津经济》2010,(12):44-47
当前,碳金融已成为全球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并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新领域。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碳金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同时存在机制缺失、风险规避能力不强等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碳金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碳金融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归纳总结国外部分国家发展碳金融的经验,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操作模式与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构建碳金融发展体系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也在发生着重大改变,为了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金融工具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将统计学运用到金融市场,对金融市场进行分析和判断,利用金融工具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这将是现在金融市场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积极推进统计学在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为大数据背景下推进金融市场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