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证券市场是政府主导的强制型变迁,政府在中国证券市场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但是广泛而深入的行政干预、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不可避免地在不同层面上与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发生着冲突与摩擦,致使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合理分析政府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的作用,是把握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脉络的关键,而恰当处理好政府在证券市场中的角色是保证证券市场顺利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与西方发达证券市场相比较,我国的证券市场存在很多缺陷,投资者的短期行为尤为明显。而战略投资者的缺乏并非仅是由于投资者本身的素质,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在此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回顾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的特点,对其制度缺陷与变迁过程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的内在联系。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完善发展,鼓励制度创新以及规范投资者行为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要盟 《特区经济》2011,(1):89-90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应对这个问题,民间金融在中国一些地区出现,并繁荣和发展了起来。本文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民间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应该如何作为,在制度供给方面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顺利实现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介绍了B2B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其次通过引入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B2B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原因及进一步发展的阻力,最后得出B2B电子商务发展是制度变迁的结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抗拒的主旋律,生产要素的国际化配置通过提升全球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证券市场作为提供资本要素的最重要场所,其国际化、自由化自然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于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了 WTO,按照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具体要求,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升放直至全面接轨的进程将逐步展开.虽然关于证券市场如何迎接国际化竞争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但到目前为止似乎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本文将试图以新制度经济学作为构筑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根本,在阐述证券市场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及过渡期制度性安排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制度因素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一直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历程中,发生重要作用的制度因素主要体现为一种国家的意志,即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在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则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维 《特区经济》2005,(12):71-72
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股权分置是天然的制度障碍。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股权分置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其基本初衷是在不改变国家经济所有制的条件下,实现国有企业上市融资,而且再次基本框架下,还可以实现在国外上市融资,所以,股权分置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是证券市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民间金融作为一种提供金融服务的经济制度,与正规的金融制度相比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国民间金融制度的变迁应坚持半自愿半政府的原则,循序渐进构建多层次的民间金融体系。本文拟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我国民间金融制度产生的机理、存在合理性以及变迁的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内部审计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自发建立起来的。与之不同,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在政府干预下,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自上而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共同结果。从1983年内部审计制度开始建立至今,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内部审计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下的企业,面临的是复杂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变迁与区域进出口贸易的关联:强制性抑或诱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魏巍 《改革》2013,(2):11-18
基于1997~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制度变迁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强制性制度变迁对我国对外贸易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诱致性制度变迁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为负。这表明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是导致我国区域对外贸易差异乃至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变迁过程的比较 从咖啡馆的私下交易到店头市场交易,逐步发展到华尔街证券交易所的公开交易;从自由放任交易,到政府制定市场交易规则下的规范交易;"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过程中交替使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证券市场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变迁,集中的交易场所和分散的场外交易市场一同成为资本市场依法存在的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2.
制度供给作为政府的一项必要职能,在中国日益市场化的今天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政府在这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的制度供给体系,提高制度供给的有效性、科学性及效率.  相似文献   

13.
晚清以降,随着我国近代报关行在各通商口岸渐次萌生、发展,规范报关行经营行为的制度安排相继推出,并随着报关行的发展而经历不断变迁.作为一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安排,政府最终决定着新的制度供给的趋势与结果.但与此同时,正式制度的设计者也试图借助非正式制度来减少制度实施阻力,降低实施成本.此外,行业准入门槛过低是历次制度安排的共同缺陷,因而大大影响了制度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在这种制度变迁模式下,导致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非均衡,并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农村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农村金融体系脆弱和农村金融边际效率递减等副产品,同时使得制度变迁陷入一种非效率的闭锁状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往往采用不同的形式,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方式较为普遍,即政府和微观主体轮流充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第一集团。在综合原有制度变迁模式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主体转换假说,并对影响主体转换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转换时机的选择和转换失败的后果进行了理论性论述,这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演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证券市场制度建设已成为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之一。目前,证券市场已历经长达4年多的调整,还不见复苏迹象。在整个调整过程中,政府官员、学者及业内人士就证券市场的是是非非一直争论不休。我们认为,证券市场存在的制度缺陷是阻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经典农户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产权制度变量,对我国林业制度变迁的最优路径及其中短期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结论证明,最优的林权制度变迁过程是强制性还是诱致性取决于林业自身的生产要素积累程度。长期来看,林业制度更倾向于多元化经营与家庭经营。可以证明,理论结论与我国林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并得出了林业制度变迁理论结论对于我国的意义及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8.
证券市场功能理论认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证券市场功能发挥的前提。文章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在国企改革方面的定位强调证券市场对国企改革的融资功能,而忽视其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强调通过证券市场达到实现促进国企改革的目的,而忽视国企通过证券市场完善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要发挥证券市场的国企改革功能必须对证券市场与国企改革的关系重新认识,将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作为国企改革的关键,让政府从企业利益中解脱出来,使政府彻底地退出微观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验,政府参与信用管理的方式和程度与该国信用管理法律体系的状况密切卡相关。法律法规越完善,政府的直接管理职能相对弱化,参与程度低,信用制度建设也就比较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或中央银行的直接管理职能就更为重要,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状况更容易受政府行为的影响。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从政府自上而下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看,自2001年以来历届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使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呈现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由于我国受发展阶段限制,市场经济建设起步比较晚,法律体系不完善,特别是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缺乏,因此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扮演十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制度变迁视角分析了户籍改革难以突破的原因,在发展主义理念的指引下,如果户籍改革对地方经济增长或财政收支产生负面影响,地方政府可能会拖延或阻碍改革进程。基于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特大城市提高门槛对地方人均产出有正面影响,户籍改革动力最弱。其他城市虽然可以通过降低户籍门槛提高人均产出水平,但率先放开户籍制度可能引发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抵消政策效果,地方政府的户籍改革动力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增长逐步下降。同时,户籍人口增长会带来财政支出的显著增加,为避免户籍化政策对财政支出产生压力,地方政府会通过户籍门槛对流动人口进行筛选,将对财政收入贡献较低或产生明显财政支出的群体排斥在户籍门槛之外。本文认为中国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存在刚性,可以通过收回地方制定落户政策的权力强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或利用财政政策降低户籍化成本,激励地方政府推动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