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准确地评价产学研合作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效果,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科学推进意义重大。文章采用2009-2014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非线性门槛回归模型,从企业内、外部研发的互动模式视角,实证研究了产学研合作强度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强度和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折线对应关系。当产学研合作强度小于门槛值时,产学研合作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当产学研合作强度越过门槛值后,促进作用明显削弱,但并未呈现负向阻碍作用。因此,企业产学研合作应是基于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的合作,这就证明了,在产学研合作中,以企业为主导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过程中,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如何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对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当前面临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挑战,各国纷纷致力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多年来,江苏的产学研合作一直走在全国各省前列,通过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挖掘高校创新源泉、构建创新联盟和创新平台、搭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等,推动江苏产学研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最灵活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成为摆在企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原因,给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对策,提出一种新的运作模式——产学研合作网络组织。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不竭动力.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关键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协同长效机制,引导和支持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不同创新主体在合作中各展其长、各尽所能.实践证明,产学研协同是科研成果培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实施模式.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产学研协同培育科研成果,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产业》2014,(1):68-85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是专门针对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设立的产学研界唯一奖项,旨在鼓励和表彰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充分调动其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我国整体创新能力,更好地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产业》2007,(10):F0003-F0003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产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是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目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她将成为连接产、学、研各方的纽带,对于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计划,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有关规定,做好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以下简称产学研示范企业)认定和指导工作,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应拥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和技术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泰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泰兴市经济社会事业建设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兴市和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不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科技长入经济功能进一步彰显;政府搭建平台和精心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产学研合作工作向纵深发展,产学研合作成为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加强产学研合作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本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要求,紧贴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坚持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三个服务"宗旨(为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为加快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服务、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必将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合作主体的集成效应,实现技术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本文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大中型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特征,剖析现阶段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产业》2013,(1):46-47
产学研合作创新奖颁奖词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和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产学研合作创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推动了本行业、本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取得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文章基于企业视角,从经费投入、技术创新链条上企业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企业在政产学研用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分析了政产学研用合作现状,建议企业从选择适合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完善合作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14.
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重大意义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路径之一,也是迅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捷径。第一,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的迫切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集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自的优势,已经成为当前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产学研合作体的参与者及其扮演的角色入手,提出企业应在产学研合作体中居于主导地位,并针对陕西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阐述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陕西省的特殊意义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合作是推进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集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自的优势,已经成为当前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产学研合作体的参与者及其扮演的角色入手,提出企业应在产学研合作体中居于主导地位,并针对陕西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阐述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陕西省的特殊意义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刘延东强调,推进产学研合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希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坚持创新、合作、发展的方向,将为企业服务放在首位,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理论研究,探索长期、紧密、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创新实践,为建设我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产业》2011,(6):68-69
为了奖励在促进政产学研用结合及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积极性,鼓励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依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评奖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组织开展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评选活动。2011年度评选活动的相关事宜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产业》2013,(7):52-53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计划,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做好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以下简称产学研基地)认定和指导工作,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产学研基地应拥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和技术创新氛围,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