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丁德昌 《理论观察》2014,(10):85-88
法治意识是农民公民意识的核心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在精神条件。农民法治意识是农民公民意识的内核。村民自治是农民法治意识培育的制度平台,是农民法治意识培育的制度载体、民主方式和实践基石。优化村民自治、培育农民法治意识,不仅应完善村民自治立法,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还应重塑乡—村法治关系。  相似文献   

2.
政治自由是自由在人的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而政治自由本身无法靠其自身来实现,其最终实现离不开体现人类理性的法律的良性运行——法治,二者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我们理应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去保障,使政治自由成为法治社会的核心。要注意立法的合理性,法律必须代表民众的利益;要严格执行法律,真正体现法律之上的原则;要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使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修养。  相似文献   

3.
构建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法治建设是必需的.法治的实现,不仅需要立法、制度建设的跟进,还需要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与提升,少数民族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更需要重点关注.来自新疆某市的实证调研,着重回答了探索少数民族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机制的问题.量化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与提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法治宣传效果、宗教人士的遵法行为、政府工作人员的遵法行为、严格执法情况以及腐败治理情况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刘旭 《理论观察》2007,(1):98-99
社会主义法治以权利本位为根本价值取向。人民主权和保障人权的基本法治原则都要求公民拥有普遍而广泛的权利。社会的权利文化和公民的权利意识,决定法治发展的水平。社会主义法治在立法、执法和司法阶段的运行,社会主义法律在各个领域的贯彻,社会主义法治与时俱进的发展,有赖于公民对权利的行使和运用。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应当更加注重权利分配,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正> 加强地方法治经济社会建设,重要方面是要营造便民用法与服务的良好环境。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地方经济社会法治滞后.甚至出现行政法制腐败行为.有碍于法律效率提升与依法治国进程。专家指出.法治社会进步,说到底是法律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取决于公民对法律的掌握、遵守与运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行政法治加强与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6.
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其前提和基础是全体公民法治意识的普遍增强。在我国对广大农民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是普遍增强全体公民法治意识的关键。要做好对农民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对农民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建立和完善对农民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有效工作系统,真正使法治宣传教育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构建法治中国首要问题是构建理性的法治制度和治理机制。法律与理性之间具有辩证关系,法律是理性的选择,法律的适用需要理性的制约。现代法治社会所体现的理性必须具备技术理性、价值理性、组织理性和法律人的理性,而构建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国需要从理性制度、理性国民和理性政府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8.
王军荣  熊涛 《老区建设》2013,(22):32-33
加强全体公民宪法观念和意识、树立宪法信仰是实现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中国公民宪法知识水平和宪法观念还不能适应国家法治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有必要培养全体公民的宪法信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佛教的角度阐释现代法律,认为法律与佛教的最高宗旨是殊途同归:首先,从终极目标来看,法治的目标是要达到文明的秩序,社会的和谐,人权的被尊重和保障。其次,法治社会必须要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是法治的前提。再次,佛教的自律和修行启示我们,法治社会正义的实现,个人正义是基础,要实现个人正义还是要从人心开始,从个体的自律和修养开始。第四,好的法律必须包涵佛家提倡的慈悲心。这种慈悲心要真正代表和体现公民的利益和意愿。第五,法治的精神需要培养,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法治的真正实现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即每个人都需要大乘佛教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0.
国民意识就是现代所说的公民意识.思想家们在"自由、平等、博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理念和口号下,界定了公民对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同,这就是最初的公民意识.在近代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下生成的国民意识,是国民外交产生的前提,而国民外交反过来促进了国民意识的巩固和沉淀.  相似文献   

11.
实现法治国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 ,唯如此 ,才能真正实现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其途径 :一是要求公民履行其义务 ;二是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行法治虽然存在很多的困境,但只要在我国能够建立法治政府,形成法律共同体,实现司法独立,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并且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建立良好的立法、独立的司法和严格的执法环境,法治在中国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3.
农村法治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西部农村法治进展缓慢,主要原固有:法律知识不足导致农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使其维权意识淡薄;落后的经济状况也直接影响执法和司法的公平与效率;根深蒂固的传统民间丈化、宗法观念等导致农民不是依靠法律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阻隔了其法治理念的形成。本文通过对西部农村法治现状的分析,探寻原因,并就如何推动西部农村法治建设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受到传统因素和法治现状及大学生自身认识等方面的制约.为了更好地开展法律教育,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应依靠法学专业老师开设法律常识课程、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教师及法学专业学生的积极影响等创新做法进行法律教育,以期达到切实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奉行自律与自治的理念,市民社会的多元权利构成有效地制约了国家权力,市民社会中的公民意识是法治秩序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把市民社会的构建与法治社会的推进统一起来,才能在根本上达致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现代公民意识,而目前大学生在这些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欠缺。为此,在借鉴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培育做法的基础上,应采取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监管力度、高校形成培育合力、社会营造培育氛围等措施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和要求:一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性科学的认知;二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期待;三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充分信任、坚定信念与忠诚信仰。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律健康运行的精神支持和动力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动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重庆与世界》2016,(39):3-3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体公民中普及宪法、法律知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今后法治宣传教育的方向,也是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意识得到了启蒙并稳步提升。但同时,由于受到封建法律文化传统的影响,法治精神尚未能生根发芽,部分领导干部依然存在法治思维欠缺,思维固守的现象。为此,我们必须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树立法律信仰;完善考核机制,强化责任担当;投身法治实践,提升治理能力;净化社会风气,优化法治环境,努力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相似文献   

20.
改革20多年来,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明显提高,但是广大公民现有法律意识诸方面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呈畸形发展态势,即在人们的法律意识结构中,法律认知、义务意识、守法意识,实体法意识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法律情感、法律理念、法律意志、权利意识、用法意识、程序法意识则严重滞后甚至缺失.公民这样的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实和潜在的思想羁绊.因此,亟需要促进广大公民法律意识诸方面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