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     
《天津经济》2013,(1):84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三明市为例,分析了城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建议:树立新型城镇化的意识;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布局、经济增长结构、产品配置模式等均产生重大影响,城市会展综合体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兴载体不仅能加速城市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还能完善会展产业品质化国际化提升,有序健康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和会展产业可持续发展。文章对建设新型城镇和会展综合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会展综合体对促进新型城镇建设的作用,并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提出会展综合体的发展路径及建议,以期促进城市建设与会展业发展"双丰收"。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新区》2014,(5):5-5
正未来我国唯有将发展新技术、新产业作为聚集城市人口、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充分体现城镇化发展时代特色,推动我国经济进入高效益、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速度和规模在人类历史上都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  相似文献   

5.
彭万力 《中国经贸》2012,(24):127-128
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能提升城镇凝聚力,有助于城镇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地方文化传承应坚持的原则,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发展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很大进步,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各个省份均形成了以中心城镇为核心,周边小城镇共同发展的城镇建设体系。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中全国各地区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是最主要的问题。中部地区(以鄂为例)较东部沿海的浙、苏、鲁等省份(以浙为例)发展明显落后。本文通过浙、鄂两省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比较,分析两省城镇化差距的原因,揭示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浙江经验,明确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民间投资对城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概述了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小城镇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创新发展,聚集城镇发展要素;培育城镇特色产业体系,蓄积城镇发展动力;创新城镇管理模式,提升城镇管理能力,推进陕西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文章概述了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小城镇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创新发展,聚集城镇发展要素;培育城镇特色产业体系,蓄积城镇发展动力;创新城镇管理模式,提升城镇管理能力,推进陕西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省委提出实施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是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是关键。但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制约城市发展的难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规划档次不高、建设用地不足、拆迁难度加大、项目资金紧张等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些“瓶颈”,成为我们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包礼斌 《老区建设》2009,(23):20-21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建设工作,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对于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华娇  陈蓉 《改革与战略》2014,(12):122-124
湖北省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不高、城镇体系和功能不健全、城市建设方式粗放等突出问题,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对农耕文化深厚、土地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加大等现实约束,湖北应通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式,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湖北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马勇  杨喆剑 《特区经济》2014,(2):211-212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土地问题。实现土地资源有效整合的关键就是将农村土地流转起来,达到城乡统筹的目的,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新视野,通过理清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的相互关系,提出新型城镇化对土地流转的新要求,以期为土地流转未来的实施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地区经济,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贵州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城乡之间差距大、城乡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不均等问题。通过研究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指出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城乡空间布局、挖掘乡村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探索创新模式5个方面,提出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何翔 《改革与战略》2014,(9):96-100
增强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就是要保障和实现充分就业。低碳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低碳城镇化对就业的保障应该更具公平性并且按照就近原则来推进。文章认为,在低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促进就业增长和提升就业质量,必须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扩大就业空间;建立健全劳动力教育培训制度,培养适应低碳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者,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社会就业公平性。  相似文献   

15.
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良好互动,既有利于我国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又可以为城镇化发展构筑产业支撑。文章通过梳理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构建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互动的"推力—引力—扩散力"模型,并通过对"十一五"以来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计量检验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产业转移对提高我国城镇化率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作用明显,但是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却未带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要通过积极推进产城融合、理性承接产业转移、构筑互动平台、提高城镇化质量等途径实现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16.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适应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工自身的市民化能力不足是制约当前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将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城市进入、城市生存和城市融合。通过研究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机理,提出新时代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孙颖 《改革与战略》2013,(11):18-21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视角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道路进行思考,可以深刻地揭示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而更好地培育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文章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认真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良好生态为基础探索城镇化建设符合人类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但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诸多生态问题,没能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当前的任务是建设生态型城镇。生态型城镇的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以生态理念为宗旨,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文章从城镇化、生态型城镇、城镇生态评价指标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型城镇的建设目标,进一步界定生态型城镇的内涵和建设目标,并结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型城镇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滞后的小城镇建设步伐与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成为西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与严峻挑战。西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应探索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新模式,其基本建设思路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小城镇建设基础、以小城镇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载体,加快构建以先进的管理体制为前提、以完善的金融体系为保障、以健全的基础设施为基石和以农业与小城镇的特色文化为补充的西部小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20.
高新区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高新区必须注入更多的人文因素、明确发展定位、增强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文章认为,在未来发展中,高新区应构建多主体共赢的规划体系,增强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能力;强化要素聚集功能,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领与带动能力;在推进高新区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中增强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