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一年多时间,中国股市上证指数从6124点下跌到1664点。坊间“珍爱生命,远离股市”的调侃道出了无数中国股民的无奈。有数据显示,2008年A股市场的股票账户流通同比2007年下降了76%,许多计划上市的公司也纷纷将计划推迟,监管部门也加强了对新股上市的管理。是什么导致了全社会谈股色变?我们试图分析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过去一年多时间,中国股市上证指数从6124点下跌到1664点.坊间"珍爱生命,远离股市"的调侃道出了无数中国股民的无奈.有数据显示,2008年A股市场的股票账户流通同比2007年下降了76%,许多计划上市的公司也纷纷将计划推迟,监管部门也加强了对新股上市的管理.是什么导致了全社会谈股色变?我们试图分析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影响中国股市大涨大跌因素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股票价格或股票价格指数是股票市场的晴雨表,其上涨或下跌反映了股市走势的好与坏,2008年中国A股的下跌速度几乎与2007年的上涨速度一样快的惊人。文章基于上述原因,具体分析了导致股票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并在最后提出了稳定股市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股市持续低迷。 9月16日,上证指数击穿2000点整数关口,达到1986点。从2007年10月份的高点6127点到1986点,上证指数已回落近70%。  相似文献   

5.
【英国《金融时报》6月19日】18日,沪深股市放量大涨。上证指数上涨5.2%,重新站上2900点。此前10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累计下跌22%,A股历史上首次出现“十连阴”。此前的下跌已将股指从去年10月的高点腰斩,“十连阴”更让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跌入谷底。周三的大涨是否预示着股市即将阴转晴?过去半年的经验已经让投资者懂得,市场的底部不可轻言。然而,当股市处在今天这样的微妙时刻,其机会和风险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去年以来,我国股市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出现强劲上升的行情,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在轻而易举地越过历史高位后,继续以超乎寻常的急进方式屡创新高。自2005年6月上证指数从998点开始上升以来,中国股市迄今经历了23个月的牛市行情,至2007年4月30日突破3800点止,上证指数已上涨近三倍。伴随股市上升的是成交金额的急剧放大,股市总值也快速增加,迄今已突破15万亿元,相当于GDP的72%。[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章旌 《沪港经济》2007,(12):34-35
中国股市近两年涨幅惊人,上证指数去年全年涨幅约达130%。今年涨幅亦一度达129%,10月16日上证指数曾刨下6124.04点新高,已经是2005年底1161点的5倍有余。 然而。风云突转。沪深股市随即展开了近期行情极其罕见的下跌回调走势,11月9日下探至5217点。并似乎已形成双头格局。于是。一场有关A股牛市是否结束的争论。在各路专家、学者甚至股民之间展开。  相似文献   

8.
时隔3年之后,上证指数终于重新摸到了2500点:2014年11月11日,在全国人民热火朝天地过“购物狂欢节”之时,中国银行一纸担任港股通清算行的公告将自己送上了涨停板,此后上证指数一鼓作气冲高到2508.62点。然而“二八”分化再现:创业板指数拒绝跟随,一路下跌,到午后两点左右一度跌幅超过4%,大小指数的“劈腿”走势,在午后产生了向下共振,上证指数也开始掉头向下。到当时收盘止,上证指数翻绿收跌4点,而创业板指数跌幅则超过3.5%,沪深两市总成交金额达5810亿元,创下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9.
6124点,上证指数在2007年10月16日攀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年初没有人敢于想象的高度。 在2006年和2007年,沪市大盘已经连续两年上演了指数翻番的超级大牛行情。2006年,上证指数开盘1163.88点,年末收盘2675.47点,涨幅近130%;2007年,开盘2728.19点,10月16日上摸6124点,涨幅124%。如果我们在2006年初买入任何一个跟踪指数的基金,一路持有,那么。我们的个人资产两年来已经轻松上涨了4倍以上。 那么,到2008年,上证指数是否还能复制06、07版的翻倍行情呢?换句话说,在2008年,上证指数是否能上冲1万点呢?  相似文献   

10.
11月30日。关于国际板的传闻再次成为猎杀股市的幕后黑手。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三,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暴跌3.27%。深成指下跌3.19%,上证B股跌幅更是达到6.12%。  相似文献   

11.
自2005年4月股改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轮前所未有的大牛市,上证指数从998点一路直奔4335点,其波澜壮阔之势让所有投资者为之激动。然而,从这轮大牛市一开始,就不断有人提醒经济已出现了泡沫,直至今年5月30日财政部宣布上调印花税率,股市继而出现了大幅调整。据测算,今年6月份一个月股指的下跌深度,超过了2002—2005年4年熊市的下跌幅度,其多空双方的搏杀可谓惨烈。  相似文献   

12.
时隔3年之后,上证指数终于重新摸到了2500点:2014年11月11日,在全国人民热火朝天地过"购物狂欢节"之时,中国银行一纸担任港股通清算行的公告将自己送上了涨停板,此后上证指数一鼓作气冲高到2508.62点。然而"二八"分化再现:创业板指数拒绝跟随,一路下跌,到午后两点左右一度跌幅超过4%,大小指数的"劈腿"走势,在午后产生了向下共振,上证指数也开始掉头向下。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不断下跌的中国股市,管理层坐不住了。18日,上证指数跌破3100点,沪深两市第一权重股,A股上市不到半年的中石油(Petro China)跌破发行价。20日晚,中国证监会突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在持续了数周的争论、猜测和恐慌性下跌之后,管理层终于伸出了“救市”之手。  相似文献   

14.
【英国《金融时报》7月9日】炎夏已至,中国股市好像依然在冬天里挣扎。在刚刚过去的6月,上证指数下跌20%,月跌幅创14年之最。整个上半年,上证指数下跌了50%,跌幅为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之冠(不含爆发经济危机的越南)。同深陷次贷危机、处在衰退边缘的美国经济相比,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超过10%的GDP增速,  相似文献   

15.
往事重提。7月29日,上证综合指数下跌5%,引发香港股市恐慌性抛售,甚至冲击到道-琼斯工业指数。但是,接下来的那个交易日,中国股市又反弹2.7%,创下两个月来单日最高涨幅。再快进到8月31日。那天,上证指数下跌6.7%,引起亚洲、甚至诸如美国这样遥远的市场的恐慌。这就是似曾相识之处。上证指数不可能很快回到先前的高点。继8月份的惨淡表现(上月,中国股市跌幅近22%)之后,截至8月31日,上证股市1至7月份81%的“大跃进”上涨现在已削减到42%。  相似文献   

16.
近期的股市并未如炎夏的气候那么火热,市场的弱势特征较为明显,表现为反复向下调整,寻求底部的过程。8月份,上证指数开盘于1650点,最高1696点,最低1624点,收盘于1666点,全月成交金额为1140.7亿元,成交股数为136.56亿股,分别较上月减少104.70亿股及881.74亿元,股指微幅上升0.94%,全月股指波幅仅为4.37%,月K线为略带上下影线,实体为16点的下跌抵抗型小阳线。进入9月初,股指进一步跌破年线向下运行,直逼125日线,并再次考验“政策性缺口”。从整体情况分析,沪深股…  相似文献   

17.
2002年上证指数开盘于1643点,收盘于1357点,最高1748点,最低1339点,全年跌幅为-17.51%,上证指数全年波动区间为409点,波动幅度为30%,波幅明显收窄,年线为上影线105点,下影线18点,实体286点的中阴线。全年成交金额明显减少,多数交易日沪深两市总成交金额维持在50—80亿之间。有关资料显示,截至10月底,两市换手率仅为162%,创下历史新低。市场表现为弱平衡特征。从涨跌情况看,截至2002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1200家,上涨家数仅为132家,下跌…  相似文献   

18.
调整与下跌成为今年A股市场的主旋律。从去年10月16日的6124点至今年6月20日的2695点,上证指数跌幅高达56%,也就在这短短的八个月时间里,即使考虑到新上市股票的因素,两市总市值此段时间内也跌去了四成,缩水总额达到18万亿之多。因此,无论是股指下跌的幅度,还是其剧烈程度与对市场的杀伤力,都是历史上罕见的。  相似文献   

19.
井喷如昙花“逆势”试筑底2002年中国股票市场的上证指数大体在1400点至1800点之间的箱体内运行。从1月4日上证指数1710点开盘下跌至1月29日的1397点,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3月21日最高反弹到1767.75点,随后又开始下跌,到6月6日最低至1455.31点。6月22日,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突然宣布重大消息:国务院做出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由此引发了“6·24”井喷行情,大盘几近以涨停报收,6月25日最高…  相似文献   

20.
【英国《金融时报》9月4日】受全球经济放缓、国内宏观调控及运营成本上升的共同影响,中国国内上市企业上半年盈利急剧下滑。从沪深两市1,619家上市公司公布的中期业绩看,2008年上半年盈利平均按年下跌16.0%,较2007年49.4%的增长率大幅萎缩。跌幅最明显的是中央直属国有企业,盈利按年下跌1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