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石玉顶 《乡镇经济》2009,25(6):90-93
农民工流动就业的主要特征是:低声望职业、低技术劳动、非正规和流动就业;其局限性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提高、土地规模经营产生影响。解决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局限性问题。必须从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改革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方轮 《开发研究》2006,(3):47-50
“农民工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关于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劳动保护及权益维护等已有较多的讨论。本文以农民工职业培训为主题,通过对广东的实证分析,从经济学、社会学、劳动力跨区流动等角度来探讨农民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民工职业素质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服务框架,遵循培训规律,整合资源,构建农民工职业培训新体系等思路。  相似文献   

3.
朱红根  宋成校 《改革》2021,(11):141-155
职业代际流动性是判断社会流动水平的标准之一,也是衡量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重要依据.基于家庭农场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家庭劳动力职业代际流动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农村家庭劳动力职业代际流动水平较低;父母职业层次与子女职业代际流动显著正相关,但这种流动体现为职业向下流动;农村家庭劳动力在职业流动方面存在集聚现象,父母从事个体劳动、商业经营以及村镇管理,其子女的职业也普遍是这三种,而父母为农业劳动者或非农行业工人,其子女的职业普遍也为这两种.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子女职业向上流动正相关,与职业向下流动负相关.此外,子女使用互联网、拥有非农工作经历以及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可显著促进其职业向上流动,但已婚会显著阻碍其职业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4.
鲍豪 《浦东开发》2000,(7):19-21
择业问题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行政学等多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我国人才能否大量涌现的重大制度环境问题。近读《浦东新区“白领”青年群体研究报告》,它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数据和资料,现就浦东青年择业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1.浦东青年职业流动的频率还应该继续提高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职业流动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就是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职业流动频率也相应加快;反之,经济发展速度减慢,职业流动频率也相应降低。报告透露,浦东新区青年在获得目前职业之前,有五成跳过槽,有一次跳槽经…  相似文献   

5.
最后一个农民工在哪?恐怕在不远的将来,这样的疑问将会频繁提出。农民工减少,是中国经济优化的体现——它是对改革初期不均衡发展战略的修复,是对农民工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的修正。  相似文献   

6.
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居多。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虽然近几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略有增加的趋势,但农民工流动就业仍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2004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16岁~25岁的占45%,30岁以内的占16%。从性别结构来看,农民工流动就业以男性为主,2004年,农民工中男性所占比例为66%。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一系列转型与转换的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新生代农村流动者,他们的流动行为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利用2006年以来多次在西部地区农村的跟踪调查资料,对两代农村流动者的流动行为进行了动态考察。本考察旨在揭示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中国农村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在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在流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流动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以山东省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基于山东省农民工流动的特殊现状选取典型样本发放问卷,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频率分析和回归分析功能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进而分析影响农民工流动的重要因子以及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并且对山东省农民工流动的战略转移方向提出合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民工流动的浙江产业工人素质提升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考察国外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员工流动,以及中国有关农民工流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民工流动的独特性及其对产业工人素质提升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浙江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提出企业和政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采取长效机制降低并合理引导农民工流动,并在农民工的流动中对其实施技能培训等战略措施来提高农民工素质,从而提升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影响超大城市高校学生流动意愿的4个因素,即人口因素、区位因素、自致性因素和先赋性因素。发现人口因素中性别和年龄、区位因素中生源地、先赋性因素中父辈政治面貌和职业、自致性因素中政治面貌和专业对大学生流动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影响流动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都有显著影响,展现出超大城市具有更好的流动开放性。通过对北京“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流动趋势分析,发现近年来部分高校毕业生留京比例在逐渐降低,但是进入上海、广东就业的比例在提升。北京“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同是超大城市的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就业,说明高校毕业生在超大城市之间的流动有进一步均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高考户籍限制能不能放开?几乎年年都是两会代表关注的热点话题,即使如此,也仅限于关注而已,高考户籍限制依然壁垒森严。在农民工人口流动不断加剧的今天,高考户籍限制已经开始伤害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了,有关部门如果因为改革艰难依然坚守旧有高考制度,广大农民工子女无疑将成为高考户籍限制政策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半流动家庭这一特殊的家庭模式应运而生。文章从半流动家庭的功能、成员互动及半流动决策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指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农民工、留守妇女等群体纳入家庭系统展开整体研究,同时也应深入研究留守妇女的亲职角色及亲职压力,为改善半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对我国社会阶层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对社会和谐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将从农村社会流动的角度入手,阐明农村人口流动对于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新年期间,预计在国内运输网上流动的人口将达到20亿人次。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只有在春节的时候他们才有机会回家。尽管当局在制度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每年仍会有2000多万人加入从农村前往城市和现代化行业的队伍。  相似文献   

15.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以往专门对跨地区就业农村劳动力实行的流动就业证卡管理将被废止,农民工进城不再办“流动证”。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将坚决清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取消不合理收费,并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劳动力市场集中整治,打击职业介绍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取缔各类非法职业中介机构,严厉打击欺诈行为。  相似文献   

16.
农民流动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国家政策是影响农民流动的重要因素。农民流动政策的实施与国家的主要目标密切相关,而流动农民在城市的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经验和工业化目标的影响,国家通过实施户籍制度和粮食配给制将农民与城市隔离开来,只有符合中央政府及其劳动管理部门的要求,农民才能正式获得进城资格,进入城市后,他们也只是"外来者"。改革开放以来,鉴于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农民流动政策日益宽松,但流动农民的地位仍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进入21世纪后,国家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本身的发展,开始逐步改革限制农民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以推动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已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一大特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对于推进农业发展、提升城市化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我国农民工流动多次出现"回流"、"民工荒"等反常现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胡静宜  李玉凤 《魅力中国》2014,(15):322-322,323
新生代农民工是进城务工的主体。他们在城市从事的职业还是属于高强度劳动。也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力量。在工程建设中频发工伤事故,而且大都是发生在普通的操作工人中,事故给农民工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也给社会也造成不良的影响。加强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而对于相关工作知识的培训,他们相对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民工也乐于接受,这为工程管理质量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6名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访谈,对他们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的流动惰距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惰距表现为身份认同的困境、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不一致、市民化进程缓慢和部分公民权利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农村调查数据 ,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两种出路 :向城市迁移 (地域流动 )和从事本地非农业生产活动 (职业流动 )。结果表明 ,与地域流动相比 ,在农村地区从事非农职业是一种更容易参与、成本较低的活动。此外 ,两种流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生产活动的参与方面来看 ,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构成了乡城迁移的一种替代 ;从时间顺序上看 ,两种流动之间又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