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张冉妮 《理论观察》2023,(4):112-117
具身认知理论在身体观上的深入探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启发作用。一方面,具身认知理论包含着丰富的体知思想,高度重视身体的参与和身体的体验,有助于促进教育主体主动参与文化活动、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身心一体观将身体、环境、认知置于相互耦合的统一体当中,以身体体验促进个体认知世界的建构,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传统文化自觉,实现“身,融于情境;知,立于具身”。  相似文献   

2.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认知,思维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和发端于身体的"这一具身认知观被更多的心理学研究者所接受。概念的隐喻性(抽象概念和空间概念的形成)、基本层次范畴作用、概念的范畴化过程是具身认知的特点,也是理解认知具身性的重要维度。知觉现象学和肉身哲学是具身认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具身认知的起源——具身哲学以及具身理论,回顾了具身认知的实证研究历程,探讨了具身现象的神经机制,认为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身实验研究正在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具身认知的起源——具身哲学以及具身理论,回顾了具身认知的实证研究历程,探讨了具身现象的神经机制,认为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身实验研究正在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李东娟 《理论观察》2012,(6):116-117
概念隐喻理论是莱考夫提出的,他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思想的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其概念化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人们对网络语言有更好的解读和运用,在跨语言层面上对汉英网络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网络语言源于身体体验,更加证实了隐喻映射具有经验基础这一认知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语场角度分析法律语篇中的人际隐喻现象,从语旨和语式角度分析其原因,提出话语者社会地位、语篇正式程度等语旨和语式因素是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说明在法律语篇中合理使用人际隐喻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建设法制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认为语言的意义来自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隐喻能力研究已成为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焦点之一。本文研究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环境下隐喻能力的认知发展,以及形成隐喻能力个体的差异,诸如词汇知识和文化等诸多影响因素。通过隐喻能力和英语成绩两者之间的数据分析,探讨隐喻能力与语言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曹芸 《黑河学刊》2014,(7):132-135
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能够促进各个层次的心理和谐,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宗教世界观矫正人们的认知,宗教信仰和宗教解释为个体提供精神支柱和心理安慰,有利于个体内心实现自我和谐;宗教促进人际交往,并为人际交往设定了共同的内在约束力量,宗教修养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因此能够沟通人际之间的心理和谐;宗教通过社会认同个体和个体认同群体的双向交流过程实现其社会整合功能,从而保障了整个社会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我们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但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0.
郑晓冬 《南方经济》2021,40(2):123-140
研究他人幸福感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评价公共政策的真实效果,如何有效识别幸福感人际传递的因果关系是分析幸福传染效应的核心问题。文章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以社区为参照单位讨论与检验了人际间的幸福传染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个人、家庭与社区层面的相关因素后,社区其他人的幸福感对个体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分别以社区其他人的父母教育程度以及受访时间和天气作为工具变量,并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的结果依然支持“幸福会传染”的结论。此外,包括指标、样本和方法调整在内的稳健性检验仍显示结果一致可靠。从群体差异来看,幸福的传染效应更加明显地发生于农村、家庭收入较低,以及自身幸福感和社会资本处于中高水平的群体。幸福在人际间传染的主要渠道有两条:一是个体通过捕捉模仿或认知联想他人的情绪与行为来改变其精神健康与社会信任水平,进而影响其幸福状态;二是他人积极的情绪与反馈有助于社会网络的构建与发展,从而通过促进社会互助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幸福传染效应的存在为完善政策与项目的全面评估、加强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促进正能量的传播等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一段历史了,隐喻被定义为一种很常见的认知方式.本文阐述了认知到语言认知到隐喻认知的层次,并通过分析钱钟书《围城》中的经典隐喻深入研究了隐喻认知是如何更深入长久地影响读者的思维和记忆的.作为修辞手段的隐喻更是普遍的认知行为和认知手段,隐喻的研究对提高作品的欣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礼德在指出语法隐喻研究实质的基础上,强调了其在反映和重塑人类经验时所起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韩礼德的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可以分为过程之间的转移、同一过程内的转移和名词化;人际隐喻是从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两个方面来加以介绍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式,隐喻在ESP语篇中也普遍存在。隐喻的认知理论是结合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词汇或短语起到桥梁作用。从隐喻的认知视角,探讨隐喻认知理论运用于ESP教学实践,并认为这一尝试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4.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潜移默化地存在于认知世界中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共有的物质文化基础和人类的隐喻认知结构使不同语言间的隐喻呈现趋同性,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心理又必然会导致不同语言间隐喻的差异。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为理论基础,对汉语和英语中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隐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隐喻能力的提高对外语教学意义重大。隐喻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密不可分,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丰富外语课程设置和实现外语教学目标。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隐喻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界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探讨构建促进二语习得的新型的、三维的、高效能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其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因此,隐喻也是一种语用现象。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用语法化来分析语法化与隐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隐喻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一种很普遍的认知现象和语言表达现象.Lakoff和Johnson提出用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的认知现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隐喻认知机制.通过联想激活法提高我们创造新隐喻的能力,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本文拟从概念隐喻视角,分析了习近平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主旨演讲,可以通过概念隐喻来具化中国政府的政治理念:使用频率很高的人体隐喻体现了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主;使用建筑隐喻揭示了"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积极推动当代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使用植物和战争隐喻反映了中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加强国际合作,增进各国民众福祉.  相似文献   

19.
渗透着意识形态和社会认知的政治隐喻常用于揭露时弊、反映政治关系与斗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来源于疾病,交通、战争三个领域的隐喻,揭示隐喻与政治之间的认知关系,并从政治性的角度探讨了政治隐喻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模因的模仿、复制、传播可以通过语言得以有效的实现,而另一方面,隐喻是语言新的意义产生的根源,因此模因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隐喻。本文以认知隐喻为研究对象,运用模因理论,分析认知隐喻的模因现象、模因特征以及模因传播,认为模因借助于隐喻生成和发展,而隐喻又依附于模因发展和传播,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