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东西的小说特色是内容的现实性、故事的荒诞性和语言的反讽性的矛盾统一体.这种艺术风格的主要成因是作家的文学批判理念和当代世界文化背景的激荡.  相似文献   

2.
熊巍 《魅力中国》2010,(29):6-6
严格说来,杀手电影并不算一个电影类型,只是以杀手为主角的电影,但这些杀手的形象却充满魅力、深入人心。杀手题材的电影,总少不了黑帮、枪战、原则、兄弟情义、爱情、人性的挣扎这些要素,因为杀手职业的特殊性,在表现他们的情感、人性的挣扎时更能触动人心,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温银幕上那些经典的杀手形象,从中探究他们的特点和魅力,探究他们让人着迷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李艳婷 《魅力中国》2014,(7):101-10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主人公霍尔顿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本文通过研究主人公理想与现实的G理冲突、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的t心理特点来剖析其人性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把孩童性作为一种人性的普遍特征,不仅仅注重社会环境对孩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从宗教角度,将孩童最为原罪的象征来考察人性悲剧的根源,最终以孩童性的正面因素即孩童本身纯洁美好的品格重塑来寻求人性的解救道路。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的作品一直以女性悲悯的情怀抒写着对人性善恶的宽容和谅解。但近作《门镜外的楼道》所着力的“门镜”意象抒写,折射出作者在寒凉的现实与温暖的希望苦苦挣扎中对人与人之问身份隔离和情感隔膜的严重焦虑,这也使得其有别于以往作品的诗意温情而更多了几分人性的寒凉。  相似文献   

6.
施扬 《魅力中国》2011,(5):305-306
霍桑复杂的道德思想观体现于他在罪,救赎,惩罚三者中的纠结,在人性与神性中的挣扎,以及在个人追求和和社会准则之间的斗争三个方面。本文将对霍桑的道德思想观做一定的探讨和分析,并进一步解释其复杂的道德思想观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浅论荒诞     
杜晓宇 《魅力中国》2010,(32):381-381,385
在一定程度上,荒诞是人类理性发展的结果,更是人类现代理性的富有超越性的关学总结。本文从人类理性发展的角度对“荒诞”的源起进行剖析。当荒诞艺术达到成熟之后,“荒诞”中的异化对象成为了审美客体,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相对稳定的审美结构和处理方式,也是一种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一种强烈愿望的呼唤响彻人心的最深处,其审美情感与“悲剧”的审美快感有共通性,在抗争中提升人的主体人格和生命价值,以实现精神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刘秀玲 《新西部(上)》2009,(10):146-146,142
反讽产生于认同感的缺失和对自我意识的审视,是无限绝对的否定。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中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之后产生的认同感危机,建构了多层次的反讽,探究了现代人的意识和认同危机,对社会体系提出了质疑,同时彻底地否定了他所身处的社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宁波通讯》2011,(3):61-61
1910年冬至1911年春,哈尔滨爆发鼠疫,死亡数万人;仅有两万多人口的哈尔滨傅家旬,疫毙者竞有五千余人。《白雪乌鸦》就是根据这段史实创作的。作者迟子健以富于地域风情的笔调,以沉静而饱满的叙述,带人们走进百年前灾难笼罩的傅家甸,讲述鼠疫流行时生活于城市底层的百姓的种种故事,表达普通人在灾难中的生活常态与人性挣扎,  相似文献   

10.
蒋翼 《重庆与世界》2013,(8):46-48,58
以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回声论为理论基础,对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直接回声式反讽、他人观点回声式反讽和期望回声式反讽这三类反讽的理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要理解《老友记》中的反讽,首先要识别某话语是回声的,然后要明确回声的来源,并且识别反讽者对回声的观点是持不赞成态度的。同时,这也验证了回声论对《老友记》中反讽理解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黑色幽默小说《曲终人散》通过犀利幽默的笔法描述了一家由盛转衰的美国广告公司中的芸芸众生。本文侧重分析了该作品对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写作风格的继承与创新,并力求将同时出现在作品中的荒诞、恐怖、死亡等传统主题与人性的困顿和异化等新主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招标》2006,(6):17-20
“因为引到灭亡,荆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受耶稣的启发,余华洞悉了人生的真谛,并把它们提炼成一种生活哲学,一口气写出了51万宇的《兄弟》。小说的主人公两兄弟,一个选择了高大,正确、善良的宽门,另一个选择了狭促、隐忍、狡猾的窄门。于是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悲喜在爆发中爆发.集中诠释了一个初看上去荒诞透顶,细品却暗合阴阳转化的至理。  相似文献   

13.
夏志琼 《新财经》2008,(10):32-33
有一百五十八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再也挣扎不下去了。同时,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AIG)被美联储接管;美国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银行之一华盛顿互助银行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相似文献   

14.
泛性欲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基本理论,严歌苓的《无非男女》 以书写畸形之恋为主,是对泛性欲说的继承与改写、 扩大,大胆描写埃勒克特拉情结、 反俄狄浦斯情结、 洛丽塔情结,借此展示人性的荒诞存在,批判社会真实现状,反思东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5.
靖丰鸣 《东北之窗》2012,(14):71-71
陆家的处女作《帝王密码》看起来很有点四不像——不是历史小说却取材于历史典故;不是侦破小说却充满逻辑推理;不是悬疑小说却步步惊心;不是现实主义小说却尽显人性的挣扎,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和转换。  相似文献   

16.
王姗姗 《魅力中国》2014,(13):196-196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小说家简。奥斯丁(JaneAusten)的经典之作,反讽手法在《傲慢与偏见》的翻译中再现了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文学作品妙趣横生,令读者百读不厌。所以,能否成功再现原作中反讽的艺术风格,使译文达到原文戏谑、嘲弄及讽刺的效果,是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对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中反讽的翻译手法运用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周朴园是四幕话剧《雷雨》中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核心"人物。他存活于剧本中,是封建大家庭的罪魁祸首,还是旧情难忘的痴心汉,他对情感的流露是虚伪还是真实,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周朴园的内心情感,挖掘他痛苦的人生选择和隐藏真实而挣扎的无奈情愫,揭示他悲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陈琨 《魅力中国》2011,(5):161-162
刑法理论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仍然是“人”,“以人为本”是其价值灵魂。刑法的要立足并充分考虑到人性,不仅要建立在理性人基础之上考虑人性的趋利避害,而且也要考虑到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实现刑罚的个别化。人道则是在人性的基础上,以人性为内容和尺度来处理和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的道德准则,刑法应该在人性的基础上在人道化的道路上前进。而保障人权是现代刑法的终极价值追求,而保障人权的刑法都是立足于人性并且关注人道的。  相似文献   

19.
马注的性命观是在与儒家相关思想的比较中形成的。马注认为善恶不是统一的人性。人性差异源于真主先天的命定。人性包括真性和自性,存在着理和欲的矛盾,理欲的矛盾能够通过对人的教化和自我修养可以解决,所以人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断变化的。正因为人性的不固定性.所以马注强调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马艳艳 《理论观察》2007,(6):145-146
刘震云的现实系列小说写出了小人物在庸常的现实生活中无奈挣扎的人生悲剧,表现了他们生存境况的窘迫以及在为改变这种境况而努力的过程中人性的沉沦.在此过程中,作家也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意向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