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现状是以信贷传导为主渠道,随后分析现有商业银行体制对信贷传导的制约,最后指出通过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才能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行为的目的是在于试图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或短期的名义利率,从而达到影响产出和就业等经济实际变量的结果。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化会通过货币传导机制的渠道来影响产出。在货币政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由流通中货币和银行准备金组成的基础货币供应量,例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年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不是很显著。许多现有的文献大多是从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途径以及非货币资产价格传导途径上找原因。认为利率尚未市场化、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是很重要的制约因素。但从我国现实来看,要解除这些制约因素是个长期过程。信贷渠道仍然是当前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机制。1998年初我国取消银行贷款规模限制也使得信贷渠道的传导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本文将结合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实施,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传导途径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信贷行为反应与分布特征,发现货币政策仅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有显著影响,且规模越大、股权资本越多的银行对货币紧缩姿态有更大的信贷行为反应,这隐含当银行业结构高度集中或监管当局实施严格的监管资本约束时,货币紧缩政策能较大地降低银行业的信贷供给。在政府普遍的隐性保险保护或支持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储蓄资金均由准备性的"保险"储蓄构成,货币紧缩未能显著降低或改变其储蓄基础与构成,其信贷缩减与银行借贷渠道隐含的微观传导机制有所不同。在央行货币政策的冲击下,即使市场观测到的银行信贷供给有重大调整或变动,那很可能是在央行货币政策姿态的暗示或督导下,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其信贷供给计划的主动调适,而非对其资金来源结构进行被动调整以适应信贷供给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传导偏差的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体系占据着核心地位。尽管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但研究表明,由于金融市场尚欠发达,以商业银行为主要供给者的间接融资仍占据主导地位,主导着我国信有资金供给。自1998年以来,围绕着社会信用资金调控问题,我国在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信贷政策实施以及商业银行管理上都做了较大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信贷配给理论产生于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现实经济生活。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殊信贷配给行为——关系型信贷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提出了一些消除我国商业银行关系型信贷行为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本文从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障碍,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的存在影响货币政策效力的原因,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进提出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信贷行为反应与分布特征,发现货币政策仅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有显著影响,且规模越大、股权资本越多的银行对货币紧缩姿态有更大的信贷行为反应,这隐含当银行业结构高度集中或监管当局实施严格的监管资本约束时,货币紧缩政策能较大地降低银行业的信贷供给。在政府普遍的隐性保险保护或支持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储蓄资金均由准备性的"保险"储蓄构成,货币紧缩未能显著降低或改变其储蓄基础与构成,其信贷缩减与银行借贷渠道隐含的微观传导机制有所不同。在央行货币政策的冲击下,即使市场观测到的银行信贷供给有重大调整或变动,那很可能是在央行货币政策姿态的暗示或督导下,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其信贷供给计划的主动调适,而非对其资金来源结构进行被动调整以适应信贷供给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对我国信贷规模可控性、可测性形成挑战.本文运用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的月度数据,实证检验影子银行信用对我国信贷总量的影响.格兰杰因果关系表明,影子银行确实是影响我国信贷传导失效的原因: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显示,随着期数的增加,影子银行对信贷总量的冲击越来越大.货币当局应尽快把未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加快推出价格型政策工具,进一步疏导利率传导渠道. 相似文献
10.
信用可得性理论。承认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核心变量的同时,更强调利率对于贷款者的影响,认为利率变动对放款者的放款意愿的影响是决定投资、消费的重要因素。当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引起利率变动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会随之变动,从而引起商业银行对于信用的可供给量进行重新决策,借款者的信用可得量因此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社会的投资、消费规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国199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为研究背景,对货币政策的经验研究前提--货币政策立场指示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对实际经济活动的预测能力方面,M1的增长率GM1最强,M2的增长率GM2次之,利率指标则较弱,所以GM1是我国货币政策立场的良好指示器.相应的政策含义是现阶段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建议货币当局尽快完善现有的货币统计框架以增强M2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同时货币政策操作应更加密切地关注M1指标. 相似文献
12.
外汇储备剧增导致的货币政策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汇储备是体现和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根据“三元悖论”,中国政府为确保汇率稳定,同时实现资本准自由流动,必定要以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为代价。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大量外汇占款导致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陷入被动和效果趋弱的困境,给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提出更加复杂的难题。基于此现状,本文对该困境形成的原因和不利影响加以分析,尝试寻求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透明度、通胀偏差与预期成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预期的形成是需要成本的,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引入预期成本的简单模型,分析可得信息的开发和处理信息成本之间的权衡关系对货币政策博弈的影响。模型得到两个结论:一是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越“保守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因此,为了减少由动态不一致所导致的通胀偏差,中央银行越保守,就应该越透明。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的分析,认为货币政策的增长效应是有限的,分配效应是具有破坏性的,其造成的社会财富的剥夺和转移恶化了收入分配。因此,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对总量管理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认为,货币供给的总量管理应该永远是稳健的,结构调整应更多地依靠利率和财政政策。美元的弱势和中国的强劲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开了空间。中国应该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人民币自由化、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货币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出现了多次紧缩和扩张之间的交替,形成了显著的货币政策周期。下行经济周期往往都是发生在货币紧缩政策结束之后。为了度量货币政策作用效果,我们需要建立货币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并从众多的反映宏观经济状态的指标从中选取合适的预测指标来反映其内在机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自1996年以来共出现了3次产出增长率的下降,而这3次产出降低都发生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结束之后。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货币政策操作也存在相机选择的内生属性,并且M1同比增速和金融机构新增短期贷款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之后是否会出现下行经济周期。 相似文献
16.
Dai Xianglong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2013,11(1):131-135
In this ministerial speech to the China Development Forum in Beijing, March 2002, I emphasise the importance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in implementing sound monetary policy and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hese purposes China's capital market needs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to increase the share of direct financing, and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need to be reformed to establish appropriate incentives for loan marketing as well as internal control.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货币政策应对房地产泡沫的教训、比较中日两国针对房地产泡沫决策的宏观经济指标以及货币政策不作为的宏观经济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中日两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具有相似背景,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也呈现出与日本资产泡沫形成期类似的特征。考虑到两国银行体系在房地产融资中的相似地位以及同样较高的房地产家庭财富占比,中国在货币政策的应对方面应该紧缩货币以挤压泡沫。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apply a static version of a New Keynesian macromodel to a monetary union (see Bofinger et al., J Econ Educ,
37:98–117 (2006), Walsh, J Econ Educ, 33:333–346 (2002)). We show in particular that a harmonious functioning of a monetary
union critically depends on the correlation of shocks that hit the currency area. Additionally a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in product markets is advantageous for the ECB as it prevents national interest rates from driving a wedge between macroeconomic
outcomes across member states. In particular small countries are in need for fiscal policy as an independent stabilization
agent with room to breath.
相似文献
Eric Mayer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
20.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亚太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化宽松是美联储在通货紧缩下所采取的一种直接创造货币、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非传统货币政策。量化宽松将给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造成较大的负面效果,建议采取临时性资本管制、针对性量化政策、建立区域货币离岸市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等对策来应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