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俊 《广西经济》2015,(2):10-13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大论断,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是新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本报告围绕"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分析探讨了今后我国"三农"政策的基本走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事关"三农"改革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方向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近年来,重庆市江津区把“农业、农村、农民”与“生产、生态、生活”有机统筹起来推进,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强美富”可谓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三农”问题的精准概括与辩证表述,通俗易懂又极富哲理。  相似文献   

4.
魏葳 《产权导刊》2012,(12):13-15
中国的农业要成为现代化的大农业,必须打破已实行了30多年的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标志的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制。而要打破这种土地承包制,首先必须改变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要改变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必须先从土地确权开始。说到底,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土地流转起来。如果土地不能流转,则中国的农业成为现代化的大农业,永远只是“海市蜃楼”。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电视里,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铿锵有力。我咬着筷子,偷瞄了一眼正在全神贯注看电视的父亲,便偷偷跑到垃圾桶边,想将碗里剩下的一点饭倒掉。"吃不下了吗?"父亲的声音传来,我吓了一跳,"这不是想快点看看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盛况嘛!"我心里有些发虚。父亲把我拉到沙发坐下,看着我不安地搓着手,突然笑了,"你记得今天是‘农民丰收节’,怎么就忘了要‘光盘行动’呢?"我尴尬极了,头更低了。  相似文献   

6.
刘永好说,今年他关注三件事:第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怎么变革?农业产业如何用好新的政策、寻找新的机遇、谋求新的发展?第二,住进一步推动市场化配置资源方面做研究、提建议;第三,怎样使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信息》2014,(14):33-33
2013年年底,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一定要强,中国要美,农村一定要美,中国要富,农民一定要富,要让农业成为一个有奔头的职业,要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而风应该往哪儿吹?应该怎样进行顶层设计?从农产品为何难卖的角度入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农村部部长徐小青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正>"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农村土地应获得平等的"权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刻不容缓。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土地产权该不该归还农民?面对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还有什么能够阻碍加速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呢?一、农村土地资本化是激活城乡要素市场的关键农民贫穷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农村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台前县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一目标,以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强力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致力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探索出一条符合台前实际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土地之痛     
逃离土地和土地抛荒 农村问题说到底是土地问题,是土地问题造就了农村问题。尽管中国的农村问题千头万绪,可在所有的问题当中,土地问题是病根儿。 在谈土地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农民逃离土地和土地抛荒问题的现状: 这是关于安徽省六安市土地抛荒情况的调查报告: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全市现有666.4万亩耕地中,去年非季节性抛荒面积达26.7万亩,抛荒率4%。部分县、区及乡镇、村的具体调查显示,实际存在的抛荒问题更为突出。有的乡镇抛荒率高达10%。 视土地为生命的农民为什么会抛荒土地?原因很简单:土地不仅不能不能给农民带来财富,反而成了农民的负担。南方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周刊》2013,(34):39-41
守着年年丰收的土地,却无法将其变为农民可利用的融资渠道,这是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要想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盘活农村"沉睡"的土地资产,打通农村金融"血脉",让资金进入农村已迫在眉睫。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更需要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土地流转条件下农民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土地流转条件下,苏南地区农民剩余劳动力多,失业待业现象普遍存在,劳动力转移也处在无序状况下。促进农民就业,稳定社会发展,应采取积极对策:一是要加强对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二是要完善苏南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广大农民后顾之忧;三是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农民就业离不开农业经济增长的带动;四是发展农业企业,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3.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近期撰文指出,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政策举措。这个问题关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应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和稳定农村大局出发,全面理解、准确把握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搞好制度设计,积极稳妥推进,避免走弯路,让农民成为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相似文献   

14.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史反复证明,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才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江苏经济探讨》2009,(9):58-62
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土地问题,由于农村土地产权的模糊化,导致土地流转难、农业经营规模小,也为社会各方面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掠夺和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犯提供了方便。在当今中国,农民既没有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所有权,也没有作为主要生活资料的房产的完全所有权。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确立农民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观念,明确集体的范围.将集体土地量化给农民,建立体现农民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首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民现代化”发展第三次土地制度变革成果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农村进行了三次土地制度变革,使农村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当前要发展第三次土地制度变革的成果,提高家庭承包经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首要的任务是要实现农民现代化。要用新知识、新技术把农民武装起来,只有农民现代化了,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吴铮 《魅力中国》2010,(9X):122-123
<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问题始终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度,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技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快讯》2013,(34):39-41
守着年年丰收的土地,却无法将其变为农民可利用的融资渠道,这是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要想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盘活农村“沉睡”的土地资产,打通农村金融“血脉”,让资金进入农村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农村人口的转移;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土地、资金和人口"三要素"组合却出现了资本—土地暧昧不清、户口—土地交换不明、户籍—财富泾渭分明的现象,导致拿地不给钱,农民活不好;要地不要人,农民安不下;人走地不动,农民富不起等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真正实现人口转移、经济转型和土地转换,实现城乡要素协调,助推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土地为什么要流转?” 市场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多样化,不再仅仅依靠土地,有一批人也不会再回到农村,给土地流转腾出了空间。中国入世,农产品迟早要和国际竞争,我们这种小生产,好比舢板和航母比,没有赢的机会。小生产和规模经营的竞争、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将迫使土地必须流转起来,实现适度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