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国务院倡导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开发与建设近年来逐渐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因此,文章以苏州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为例,研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模式,探寻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营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市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这是因为地下综合管廊承担着敷设燃气与电力、排水等具体的市政管线中的公共管道工作,在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发展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建设中,防水施工技术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对地下综合管廊结构的具体形式以及防水等级等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有关适用的防水材料,提出具体的防水技术,更好地促进综合管廊结构的防水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9月6日,佳木斯市移动光缆“人住”市政管廊,破解“拉锁路”难题的我国第一条地下管廊有了首位“居民”。长期以来,城市自来水、排水、天然气、强电、弱电、供热等市政管线地下铺设各自为政,今天刚建好的道路,明天被挖开,给市民带来无尽烦恼。2003年8月,我国第一条地下综合市政管廊在佳木斯市林海路开工建设。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常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将PPP融资模式引入其中,可以有效激发综合管廊的快速发展。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综合管廊和PPP模式的发展研究动态,指出风险管理是制约综合管廊PPP项目发展的关键要素。为进行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在分析总结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各类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对策,对综合管廊PPP项目的风险管理及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重点介绍了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性,归纳了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特点及难点,从协同工作、复杂节点的展示、优选施工方案、碰撞检测、运营管理等方面阐述了BIM技术在综合管廊建设中的应用,总结了在当前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综合管廊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前沿政策     
《天津经济》2015,(4):81
发改委:加大债券融资支持七大工程国家发改委网站4月9日发布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城市停车场建设4个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同时印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下称"指引")还明确提出要加大债券融资方式对七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和六大消费工程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7.
王博 《东北之窗》2013,(9):44-45
在城市发展质量越来越被提上日程的今天,地面光鲜的建筑已经不再是城市化质量的唯一标准,相反,地面之下"暗空间"的开发利用,愈发引起重视。随着东港商务区的启动,这个正在建设阶段的大连新坐标,一起步就开始了从地表空间到地下空间的立体规划。截止到今年4月初,备受社会关注的国内最大地下管廊工程的主体已全部竣工。地下管廊中,可以行驶工程车"管廊实际上是一个管线载体和维修工作舱,维修维护都是地下操作,避免道路的重复开挖,对交通造成的影响会降到最低。"在东港区北侧的一处管廊工程现场,东  相似文献   

8.
市政综合管廊工程又被称作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这对于维持正常的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前进式发展,城市建设的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管线建设的数量也随之增多,主要包括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等。由于这些管线的具体铺设工作需要占用一定的城市用地,容易加大城市土地资源的压力,这样更容易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加强市政综合管廊工程施工的重视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市政综合管廊工程具体的施工现状发展背景出发,深入分析具体施工中存在的一些相对突出的问题,提出不断完善施工现状的解决对策性方案。  相似文献   

9.
唐黎明 《中国报道》2011,(8):35+34-35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发达国家避免马路开膛破肚的有效办法。然而,共同沟的建设在“集中力量好办事”的中国,却举步维艰。归根结底,错综的地下管线背后是复杂的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综合管廊的发展现状及特性,结合中国现阶段市政基础设计建设的宏观条件及需求,研究了综合管廊建设必要性、可行性及投融资模式,为综合管廊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给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城市地下物流系统作为一种绿色节能、稳定的货物运输方式,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能源消耗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前瞻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文章针对国外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发展,从城市功能的角度,分析建设地下物流系统的重要意义。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下物流系统有利于完善城市运输系统,加快城市产业布局组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2.
张建明 《魅力中国》2013,(26):321-321
地下管线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掌握和摸清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也是抗震、防灾和防止城市建设发生管线事故的需要。建设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也就成为所有城市保护自己“生命线”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可视化、共享性、动态化等重要特征,进行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主要价值体现在:BIM规划施工场地,减少安全隐患;动态集成信息,便于危险识别;基于可视化碰撞检查,减小安全风险;流程化BIM实施,实行动态安全管理。BIM安全管理典型措施主要包括:基于BIM-3D漫游的安全防护检查、施工场地安全管理模拟分析、专项方案优化、临时设施搭设、安全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云平台动态安全管理。研究成果适用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多层高层建筑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01大气治理方面完成北仑电厂、宁海国华电厂燃煤火电机组的烟气超低排放技术改造。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100家。淘汰改造10蒸吨/时及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1146台。02环境改善方面建成城镇污水配套管网318.4公里。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项目4个,共计10.1公里。启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99个。40个镇乡(街道)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完成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沿湖11个村庄截污纳管工  相似文献   

15.
洪辰玥 《科技和产业》2023,23(17):118-12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用地日益紧张,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因此,近年来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对城市用地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CiteSpace软件,以地下空间规划为关键词,对CNKI(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关于地下空间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0年后,且呈现波动增长趋势;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空间规划、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国土空间、城市更新等方向,随着时间的变化,其研究侧重也有所不同。借助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和整理,归纳总结地下空间规划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地下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发展城市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势在必行,能缓解城市快速发展中遗留的诸多问题。本文对惠州市市民乐园综合开发利用工程进行分析,介绍方案中市政广场和综合体的设计理念、轨道交通建设带来城市土地开发和空间拓展、下沉广场的作用、防灾减灾救灾的设计思路、节能减排的措施和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构想。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逐渐被很多城市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本文以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为指引,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出发,厘清城市地下空间对缓解地上和地面空间拥堵、合理增加城市土地资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以城市地铁建设为例,进一步探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难题,并针对问题就地下开放利用的整体性规划、适度性建设、适宜性条件、公共性市场、均衡性运营、法治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经济发达,水域面积广阔。利用城市中水域地下空间,促进水域周边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南京市城市建设开发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对南京市城市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水域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结合实际分析了综合开发利用可能的功能类型;初步探讨了"以交通为导向"和"以商业为导向"的两种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期望能对实际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建筑物向空间多层与高层方向发展已成为当今城市建设取得综合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之一;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许多新建以及在建工程的基坑面积和开挖深度越来越大,地下建筑面积超过数万平方米并且带有几层地下室的工程也越来越普遍,深基坑工程呈现出了面积大、开挖深、工期紧、周边环境复杂等的特点。然而,很多时候却存在施工场地狭小、建筑物密集、地质条件复杂、城市地下管线纵横交错等问题。解决工程的地下施工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在向高发展的同时亦向地下寻求空间。地下工程愈来愈多。高层建筑的多层地下室、地下车库、地下人防工程以及不同用途的构筑物等,施工时都需开挖较深的基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