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童义清  郑怡 《中国西部》2014,(29):89-91
<正>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的正式颁布,新课程改革正向纵深扎实推进,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13年5月6日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3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2014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年级将全部使用修订后的新版教材。目前,国内7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都在积极进行"升级版"换新工作,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等教材编写组已  相似文献   

2.
韦连广 《魅力中国》2009,(29):90-90
新课程改革已有8年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是教师们比较熟悉的话题了。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我校的数学教研组的课题就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有了一些收获:  相似文献   

3.
刘社 《魅力中国》2010,(31):382-382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随着教育观念、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知识结构等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生动的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近十五年的执教之路,在数学教学方面略有体会:  相似文献   

4.
何天娥 《魅力中国》2013,(20):155-155
摘要:现代高中数学教学应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数学教学设计研究新的教法和学法。正确认识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原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把握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设计应坚持必要的原则。渗透新课程理念;应注重数学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践行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5.
郝爱东 《魅力中国》2012,(35):164-164
新课程标准下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是新课程标准下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师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是新课程标准下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完美实现的前提;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是新课程标准下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  相似文献   

6.
杨永强 《魅力中国》2013,(8):148-148
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体会到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那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教好高一数学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各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郭波 《魅力中国》2013,(11):232-232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下面就谈谈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8.
罗小青 《魅力中国》2010,(4):143-143
2006年秋季浙江省的各所高中开始实施新课程教育,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思路,大胆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在一场“既试验课标又试验教材”的数学教育变革中,及度的把握教学内容、学分考试与认定、信息技术整合等。从而使数学新课程的实验能够到达“光辉的顶点”。  相似文献   

9.
梁景锋 《魅力中国》2014,(12):127-127
新课程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本文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教学提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0.
罗小青 《魅力中国》2010,(1):125-125
2006年秋季浙江省的各所高中开始实施新课程教育,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思路,大胆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在一场“既试验课标又试验教材”的数学教育变革中,及度的把握教学内容、学分考试与认定、信息技术整合等。从而使数学新课程的实验能够到达“光辉的顶点”。  相似文献   

11.
曹婷婷 《魅力中国》2013,(10):108-108
新教材融进了近、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教材明显变厚,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减少,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水准不可能降低。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2.
李娟 《西部大开发》2010,(2):164-164
新课程实验教材和原《大纲》教材相比,对中学数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从熙本宣科式的“教材”到创造地“用教材”,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就是展示现代学生观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赵义平 《西部大开发》2011,(12):102-102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许多人对它的第一感觉是抽象,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这反映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消极状态。其实,生活是美的,而生活中因为有了数学也应变得更美。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未必是合理的,我们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未必是恰当的。因此《数学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新的数学教材也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体现,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有根本的改变。于是,数学情境教学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相似文献   

14.
王鹏程 《魅力中国》2009,(24):159-160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数学史揭示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对数学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如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这些新思想,并把这些思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笔者是这样处理“分数的意义”的教学的。  相似文献   

16.
张琳 《魅力中国》2014,(16):138-13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随着高效课堂的实验开始,数学教师们紧紧围绕“以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一理念,边学边教,边教边思,不断改进,力争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师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都在发生着悄然而深刻的变化。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练习在小学教学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里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使之能有层次性、针对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能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如何让数学课堂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进一步优化练习,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及对“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课题研究,从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来探讨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练习。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评价机制.多元化评价机制,增强了教师践行新课程改革的信心,使学校的数学教学呈现出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形式多姿多彩,教学课堂生机蓬勃的良好局面,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8.
许浩 《魅力中国》2010,(25):333-333
每年的高考命题都是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故高三的复习必须以《考试说明》为指导。而2011年是新疆实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届高三毕业生,《考试说明》可能要等到下一学期才能出台。在乌鲁木齐教研中心主持召开的高三数学复习研讨会上,也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复习要求。我结合07届-10届新课改省份如山东、江苏、宁夏、上海等省市高考试题,尤其是与新疆一样地处西部的宁夏的高考试题,对照题型示例。仔细揣摩,再去研究“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的具体落脚点。把握试题改革的新趋势。从而对2011届高三数学教学复习方法提出如下浅议:  相似文献   

19.
马佳丽 《魅力中国》2013,(13):219-219
在数学教学中,我遵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教材重点、难点,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l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目前,民族院校《文学理论》课的教学主要存在着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及民族学生的特殊性等问题。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经验,拟从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民族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对民族院校《文学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