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运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发挥毗临国际市场的优势,大力引进利用外资,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复关”的临近,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已逐渐消失,有关经济特区的未来作用和出路出现了不确定性,议论中既有要求再造经济特区政策优势的呼声,又有经济特区将不再“特”的断言。 笔者认为,经济特区的未来作用和出路的不确定性来源于经济特区的原有规范与经济特区发展面临的新约束之间的冲突。为此,经济特区需要根据国际惯例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新规范自己,选择适合新形势和自身特点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钟坚 《特区经济》1997,(1):9-12
<正> 我国经济特区如何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从现实出发,利用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和升级,寻求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这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顺应和发挥后发优势 “经济特区”的称谓是我国的首创,因为在我国建立经济特区之前,世界上还没有这种叫法。然而,经济特区的问世,却已有大约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至今风靡不衰,成为本世纪最引人瞩目的经济现象之一。首先,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超越自然地域范围的限制,它已从西欧扩展到世界五大洲,除大洋洲外,亚、非、欧都各有100个以上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其次,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还是准工业化国家,抑或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都辟有经济特区。再次,经济特区已超越社会经济制度的限制,无论带有浓厚前资本主义色彩的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抑或社会主义国家,也都相继兴办了各类经济特区。 我国的经济特区,在世界经济特区发展史上还属“小字辈”,它与最早出现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一类经济性特区相比,设区时间相差七个多世纪;与第一代出口加工区的诞生时间相比,迟了20年以上;与一些综合性特区的问世相比,也迟了十多  相似文献   

3.
罗木生 《特区经济》1994,(10):17-18,21
<正> 广东改革开放15年,同时也是经济特区诞生和成长的15年.15年来,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充分显示了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排头兵”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对广东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指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回顾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及其对广东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作用,对我们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早在1988年6月,邓小平同志就讲过,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所谓香港就是指自由港或经济特区。现在,已是该在内陆地区开辟经济特区的时候了!本文拟就开辟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特区作初步研究。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1、我国国土面积巨大、地域辽阔,内陆地区人口和土地在全国都占有很大比重。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全国政治经济的全局,创办内陆经济特区可以有效地缩小内地与沿海正在迅速扩大的发展差距,对全国经济均衡发展和良性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允许在内地条件最优越的地区率先创办内陆经济特区。而比较来说,长江中游地区在我国内陆地区中属条件最优越的区域。 2、在沿江开发开放战略中,中游沿岸地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沿江开发开放战略,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开辟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特区是可供选择的最佳方案。 3、实施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特区下发计划,可以缩小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是一条正确解决地区差距的有效措施,可以推动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4、长江中游地区位于上海浦东以及长江三角洲以西、三峡工程坝址以及长江上游地区以东,客观上理应成为二者之间联系的纽带。但如何  相似文献   

5.
杜强 《特区经济》1994,(7):32-34
<正>经济特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的产物.它适应了世界各国经济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的大趋势,并构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16年来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实践证明,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举措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当历史的脚步迈入90年代这个跨时代、跨世纪的时刻,国内却出现了对经济特区的地位与使命的模糊认识,其基本论调为“特区优势丧失论”.显然,这种论调狭义理解了特区优势,把特区优势等同于特区优惠政策.如果不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一、特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定量综合比较如何对经济特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带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因为很难将经济特区各“窗口”作用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或者用权重系数的大小来描述.本文从描述经济特区的发展状况入手,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各经济特区之间差别的原则下建立经济特区综合评价函数,从而对深圳、海南、汕头、珠海、厦门五个经济特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针对已搜集到的统计资料,暂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经济增长速度(与1984年相比所增长的倍数)、工业资产利税率(%)、财政预算内收入(亿元)、劳动装备率[固定资产(元)/劳动者(人)]、工业劳动生产率(元/人)、外贸出口额(亿美元)等方面建立7个定量评价指标,并依次分别记为X_1,X_2,…,X_7.五个经济特区的指标观测值见表1.  相似文献   

7.
何诚颖 《特区经济》1996,(11):21-23
<正>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各经济特区应选择何种发展模式,这是各特区亟待总结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此谈谈笔者的看法.一、特区现行经济模式的总结和评价我国经济特区是借鉴世界各国经济特区的经验创办的.世界各国经济特区的经济模式众多,特色迥异,但是根据其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大致可以分为自由贸易型、出口加工型和综合型三种主要类型.自由贸易型以减免税为主要的优惠政策,吸收外商、外资、外轮和各种商品,发展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兼营出口加工业务,是一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流通型特区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 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加速淡化,这意味着第—代经济特区正在结束,同时第二代经济特区正在开始。目前国家已基本调整了特区政策,第二代经济特区将如何发展,这是人们更为关心的问题。 一、经济特区升级换代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常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掌握阶段性就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这里我们分析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观点。目前特区优惠政策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正是特区发展阶段性的—个明显标志:特区已经升级换代,已经从第一代进入第二代,这就是说,我国经济特区的升级换代自有本身的原因。 第一,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从处于思想形态时起,就带有利用外资开发落后地区的初始目标,特区进行这方面的试验获得成功,就必然要向特区以外的地区扩展,去改变其他落后地区的面貌。经济特区起步后仅用3—4年时间的试验就证明了这样一点:必须把利用外资同本国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国家给予特区的优惠政策,早在特区还处于奠基阶段时,就开始扩展到特区以外的地区去。搞点特殊优惠政策,就可以收到利用外资开发本地经济的好处,内地逐渐照着特区的办法做,纷纷成立经济开发区或开发试验区,全国大开放的局面到了90年代初期已基本形成。全国大开放的局面对经济特区提出?  相似文献   

9.
<正>一、特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应当肯定 1、经济特区的成功,打破了传统封闭型的计划经济模式,证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切实可行的,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创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正确的,为全国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15年来是什么力量启动了中国经济特区的高速发展?这种启动力量现在是否还存在?15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特区继续稳定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又是什么?如何培植这种推动力?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特区发展的初始启动机制及其转换 中国在改革开放伊始就宣布建立经济特区,以使特区成为改革的“窗口”、对外联系的“桥梁”、出口创汇的“基地”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这是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向前发展的战略举措。现在看来,经济特区的发展主要依托了两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二是地理区位优势。这两种或人为或历史赋予的优势是启动我国经济特区初始发展的动力源泉。其中政策优势是主要的,而地理优势则只有在政策优势的驱动和配合下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济特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且近年来重新获得了关注.通过对经济特区发展趋势的阐述分析其潜在的原因,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开发区研究热点是随开发区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开发区建设之初,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国外经验、开发区位置选择与政策导向等;随着大批开发区的建立,研究热点开始转向开发区增长动力、布局规划、土地利用、发展模式、产业战略及开发区治理等;当开发区建设进入成熟及转型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开发区转型与升级、开发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等问题。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增长极"效应,如何促进开发区与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成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疆特殊地域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洲与交通干线,已成为新疆某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主要领域。本文以奎屯至北屯铁路线为发展轴,依据沿线中心城市划分出三个经济区,对沿线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是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伟大战略的第十个年头,2010年5月20日中央召开了新疆工作会议,决定设立喀什经济特区,这不仅标志着国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由"稳定压倒一切"向"稳定与发展并举"的战略转变,也为西部地区从大开发到大开放奠定了基础。本文从喀什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和策略对经济特区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经济特区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新疆具有设立经济特区最重要的地理优势,面临发展外向型经济前所未有的国内外环境条件,因此,应尽快实施经济特区带动地方经济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措施。本文结合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与可能,提出建立阿拉山口边境贸易区、新疆喀什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设立乌鲁木齐保税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龙云安 《特区经济》2010,(12):288-289
中国70%的国土属于山区,由于先天无优势,山区经济长期落后于平原和城市,在信息文明时代,探索山区经济特殊发展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提出建设山区经济特区,破解山区经济千年发展之迷,彻底改变山区经济落后与贫困恶性循环,实现山区经济真正跨越式发展,本文研究了山区经济特区与沿海经济特区的本质区别、山区经济特区的理论前提、建设的阶段性,并从试点县实践的简单分析,论证山区经济特区在信息时代的可操作性和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于建荣 《特区经济》2008,3(2):13-15
经济特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缩影、窗口、实验基地和"排头兵"。经济特区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否具备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根据这种需要去不断增创新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经济特区的创设与发展阶段做出了卓越贡献.邓小平改革与开放理论指导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为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尝试从竞争优势角度阐释中国经济特区40年持续性产业升级何以成功。文献梳理发现,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经济特区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模式。文章结合开放型经济下经济特区产业发展的演进特征,构建依托生产要素、国际国内市场、产业和创新体系、特区文化等四个因素耦合作用的经济特区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其中,"特区文化"的引入是对波特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最大的拓展。文章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分阶段考察了经济特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化,并分析其构成要素驱动产业升级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晋升激励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式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对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视角对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颖而重要的认识。本文在对现有文献的把握基础上,综述式地梳理出一个晋升激励与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并将这一框架运用到对转轨经济中若干现象的理解当中,对若干经济现象给予系统解释。得到的一个重要认识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中的相对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与长期绩效之间存在两难冲突,政治治理结构中晋升激励的应用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但也带来了高昂的发展代价。在此基础上,本文提供了一些可改进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