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投身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借助国际组织平台,引进了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展多边合作。与发达国家建立政策对话和交流机制,引进先进气候友好技术和成功经验,并一起推动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建立了南南合作机制和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产品等支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正逐步成为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规制未来世界格局的新规则。未来的国际气候制度必将以更灵活的减排承诺和一揽子合作协议等形式出现。中国在气候问题上需要通过议题扩展等形式采取有条件的国际合作,将国际气候合作从单纯的减排分担扩展到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以及资金支持等问题上来,以便减轻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压力,同时为国内新能源技术创新、低碳经济转型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但大多是限于文件层面,而没有落到实处。与之相比,非营利组织从实践层面通过各种手段,努力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政府和企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存在着不足与缺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空气的公共属性,即空气是公共物品,正是这种公共物品属性使得非营利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4.
自美国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以来,欧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一直扮演着积极领导者的角色。从理论上看,减缓气候变化是为全球提供公共物品,各国都存在搭便车的心理而会采取不作为的政策。作者对欧盟为何选择积极领导全球行动这一议题做了分析,评述了欧盟气候战略常见的三种观点:特殊偏好论、政治战略论和减排成本-收益比较决定论,指出了上述三种观点的合理性与片面性。作者从恐惧、荣誉和利益的角度建构了理解欧盟气候战略动因的综合框架,并基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战略性等属性,提出要从国际经济互动关系中的相对利益角度来全面理解各国的气候战略。欧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之所以能扮演积极角色,这主要缘于欧盟对海外能源进口依赖所导致的危机感、它在一体化过程中为增强自身凝聚力而在气候外交荣誉上的追求以及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由于较早调整而在经济和技术方面获得的先动优势。欧盟在气候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国际贸易是理解大国气候战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薄燕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1):135-155,160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关键参与者。既有研究文献对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行为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但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合作意愿上。作者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两个方面构建了分析国家气候合作行为的新框架。运用该框架,作者对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除了合作意愿以外,合作能力在客观上和主观上也对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履行国际承诺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不断提升的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使其在清洁发展机制、"2度目标"、国际磋商与分析等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合作性,但是其合作能力的有限性不足以支撑中国按照发达国家确立的时间表,承担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减排义务。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在未来仍将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行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坦诚地分享和交流它们的合作能力水平信息,将有助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以一种非对抗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6.
自美国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以来,欧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一直扮演着积极领导者的角色。从理论上看,减缓气候变化是为全球提供公共物品,各国都存在搭便车的心理而会采取不作为的政策。作者对欧盟为何选择积极领导全球行动这一议题做了分析,评述了欧盟气候战略常见的三种观点:特殊偏好论、政治战略论和减排成本-收益比较决定论,指出了上述三种观点的合理性与片面性。作者从恐惧、荣誉和利益的角度建构了理解欧盟气候战略动因的综合框架,并基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战略性等属性,提出要从国际经济互动关系中的相对利益角度来全面理解各国的气候战略。欧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之所以能扮演积极角色,这主要缘于欧盟对海外能源进口依赖所导致的危机感、它在一体化过程中为增强自身凝聚力而在气候外交荣誉上的追求以及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由于较早调整而在经济和技术方面获得的先动优势。欧盟在气候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国际贸易是理解大国气候战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的全球博弈和中国的政策演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章对全球碳问题实质、碳减排政策制定,中国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认识过程及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评价,指出中国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制定法律法规、强化统计体系、建立示范体系来推动碳减排工作,获取国际支持和认可并争取排放空间.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气候变化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一个涵盖国际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环境等各方面的国际气候制度已经形成并处于不断演化的进程之中.国际气候谈判已不只是单纯的环境事务,而是涉及到未来各国争取发展空间和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关乎各国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时期.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如何发展,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政策和立场也越来越关注。文章通过对1990年以来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立场的历史考察,认为16年来中国的立场稳中有变,不变的是中国坚持不承诺量化减排温室气体,变化的是以比过去更灵活、更合作的态度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文章以减缓成本、生态脆弱性和公平原则三个变量解释了中国立场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10.
杜强 《亚太经济》2017,(5):93-97
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合作共治成为全球共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新挑战。中国在既往的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中,采取了积极行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出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国形象。未来,中国应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主动担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主导者角色,共同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卢晶  王磊 《上海经济研究》2006,(12):130-132
本文对《全球公共物品:21世纪的国际合作》一书进行了评价分析,该书从全球的视野出发,将公共物品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其学术价值和研究特点在于:立足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考察全球公共物品的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政策含义,提出全球公共物品理论是必需的新制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各国制定国内公共政策、国际社会制定国际政策以及提供全球公共物品如何进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CDM国际合作中的技术交流障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低碳技术成为气候保护的有效措施,更加迅速、有效地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转移、传播与分配低碳技术对于CDM国际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目前CDM国际合作中的技术交流现状与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促进CDM国际合作中技术交流的应有机制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安全是21世纪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其核心假设是:我们无法控制非安全因素带来的所有结果,但必须努力解决其根源。气候变迁、资源竞争、南北问题以及全球军事化是可持续安全产生的动因。随着气候变化由科学问题转向高级政治,环境合作由制度建设提升为可持续理念,包括各种安全概念在内的可持续安全与环境机制的互构,使可持续安全的实现成为可能。作者通过对可持续安全概念的界定和辨析,提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推进制度建设;实现全球环境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国际合作促进新能源发展等是构建可持续安全的三条主要路径。强调气候变化、核威胁以及未知却可预见的危机已经使人类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为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安全状态,必须正视环境和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安全威胁,在制度框架下加强国际合作,建构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4.
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波恩协定》、和《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性文件,这些文件在加强全球共识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5月8日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绿色经济在全世界方兴未艾,但如何将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结合起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公共危机影响和危害的广泛性需要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全球治理无疑是实现公共危机治理的有效途径,但是政治、经济、主权等多元利益的冲突是制约公共危机全球治理的关键。因此,在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基础上构建公共危机全球治理的合作治理框架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的国际论辩随着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过程而不断深入。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到对经济利益的评估、再到政治意愿的形成,气候变化博弈背后的经济利益之争和地缘政治之争构成了国际气候治理的国际大背景。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国际气候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走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所持的气候变化立场也备受国际社会瞩目。作者结合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历程概括了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与调整过程,分析了中国在气候变化决策过程以及针对中国气候变化立场中"变"与"不变"的原因。作者认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在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成为科技发展趋势的今天,跨国、跨区域的科技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科技资源全球配置和科技人员跨国流动越来越普遍,研发规模向着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国际化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行之路.世界科技呈现出六大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世界科技前沿酝酿重大突破,为后发国家带来非常好的机遇.科技正在解决全球重大问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低碳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应对气候变化、新药疫苗应对全球性传染病等.面对全球重大问题,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合作力度.例如国际地球生物圈计划、全球气候变化人为因素研究等,都是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领域.与此同时,新兴国家科技实力快速提升,使得亚洲十国和地区在专利占市场份额等方面发生变化,世界科技强国开始在新兴国家兴起,创造了众多和其他国家地区合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把气候变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本文回顾了从气候变化到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过程 ,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角度验证了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纵观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报告的评估内容以及国际气候谈判的发展历程 ,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惟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