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城市群作为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单元,细化研究尺度对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具有更科学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从城镇建设水平、城镇化推进效率、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基于熵值法,从县域尺度对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整体偏低,各维度发展不平衡;第二,城镇化质量表现出武汉市"一城独大"的特征,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区域差距大;第三,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表现出较好的同步性,但半数以上的县域城市处于"低城镇化率-低城镇化质量"阶段,同步性高但发展水平低是现阶段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对城乡土地的综合利用。文章以贵州省第一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都匀市为例,分析都匀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相关人口、经济、地理要素,以城乡融合的模式,将都匀市城乡分为四个土地利用区域,分别为: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区、综合农业区、茶旅融合区,并给出了每个区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今后都匀市统筹区域发展、国土规划决策起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改善民生经济的重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新型城镇建设和镇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城镇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传统的规模扩展向综合发展的新阶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绿色低碳等方面的发展。基于此,文章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镇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探究,简单的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其建设的意义以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镇域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2—2019年湖南省各市州相关指标,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测度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旅游经济空间依赖性及新型城镇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市州城镇化进程表现为空间上的非均衡性和收敛性,且这种趋势正处于加速阶段.湖南省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表现为两头稳定、中间波动,以及不收敛-收敛的时间变化特征.湖南省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城镇化率对当地旅游经济均有较强的区域内溢出效应,且区域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处于"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阶段.地理距离因素减弱了城镇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而经济因素则强化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城镇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镇化协调程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4项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2003-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与效率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不高,省域之间城镇化质量差距明显,省域内部城镇化质量各要素发展不均衡;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城镇化率不能反映城镇化发展质量。根据测算结果,我国各省域整体城镇化率和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呈现“高—高”、“低—高”、“低—低”和“高—低”四种类型,其自身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指数之间的协调程度分为质量滞后、协调和质量超前3种类型,这与区域间人口迁移流动规律密切相关。根据城镇化质量不均衡状况,文章提出“高—高”型区域关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低—高”型区域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低—低”型区域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高—低”型区域关注城镇化的社会、生态效应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人口转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新型城镇化更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今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发布,这是中央颁布实施的第一个城镇化规划,不仅明确了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任务、目标,也给出了城镇化路径。4月24日,全区城镇化工作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界定,以2000-2014年中部六省的相关数据为例,采用熵值法对其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城镇化质量逐年增长,且呈趋同趋势。将城镇化动力因子分为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和内源力,多元线性回归与空间面板分析的结果表明,市场力是促进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的真实动力。据此,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综合解决准市民、市民、农民"三类人"的发展问题是未来中部六省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张兆玺 《魅力中国》2013,(23):399-400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本文详细分析了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SWOT分析。并提出了加快推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胡今 《辽宁经济》2014,(10):56-57
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很快。辽宁省政府确定"十二五"末,全省的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并且通过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镇化质量的全面提升。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相伴而来的生态压力日趋加重,城镇化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日趋加大,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快速发展间的不协调日渐显现。城镇化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讲求生态效率。辽宁城镇化建设在讲求生态效率方面还有待提高。应从科学规划城镇化的发展布局、以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生态因素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南充市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借鉴物理学中耦合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充市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处于低度耦合和初级协调阶段,但二者协同质量不断提升,综合评价发展水平差距不断减小。未来南充市应当优化人口和产业城镇化,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以提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韶关市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战略。本文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要求,指出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资源集约条件下的城镇化,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城镇发展战略。分析了韶关市城镇化发展特征,指出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韶关市土地利用现状,研究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基于上述研究,分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对于韶关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参考已有新型城镇化评价研究成果,构建了株洲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IS空间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株洲市9个县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①株洲市9个县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芦淞区、天元区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较高,分别为60.65和59.04,茶陵县、炎陵县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较低,分别为36.06和38.61;②株洲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中间高,外围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产业以其较高的生产效率、较低的生态承载要求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方向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海曙区是宁波市的中心城区,通过多年发展积累,现代产业体系日臻成熟,但也存在高端化、集聚化水平相对不足等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加快提升现代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海曙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从自身的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特点入手,以完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要素配置、产业环境"四大体系"作为加快现代产业发展的路径举措。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支撑、互为依托。近些年,由于承接产业转移,江西沿江区域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整体的到一定程度提升。但整体上,工业化和城镇化仍是各行其道。通过对江西沿江区域各县市区UR/IR的测算,判断出该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性仍比较差,并对该区域进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进行了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并就联动发展机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综合测度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2003—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城镇化水平重心在113.540 5°E—113.574 5°E、34.451 3°N—34.504 7°N之间波动,重心轨迹向东南方向移动,10年间移动距离16.792km,重心向东偏移的距离大于向南偏移的距离。城镇化水平的标准差椭圆变化幅度不大,呈现东北—西南格局,且有向东—西格局转变的趋势。标准差椭圆中心位于中部偏北的位置,范围以郑州为中心,东至商丘西部、周口中部,西接三门峡,南连驻马店北部、南阳东北部,北抵鹤壁中部、安阳南部。这表明位于河南省东部和南部的黄淮地区尤其是东部城镇的空间集聚能力不断提高,城镇转移农业人口的绝对量逐渐变大,城镇化水平提升加快,对城镇化的影响日益增强。根据预测,2020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重心进一步向东南方向偏移,呈现东北—西南格局,并继续向东—西格局演进。  相似文献   

16.
郑文韬 《科技和产业》2019,19(10):114-119
运用基于投入导向的DEA-Malmquist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测度了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创新效率,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区域整体综合创新效率未达到DEA有效,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一定积极影响;其中除浙江省以外,上海、福建、广东和海南4省市的创新效率均未达到DEA有效,原因由投入冗余和创新规模无效两方面构成;②区域创新效率总体平稳增长,其中除海南外,其余4省市都实现了增长。  相似文献   

17.
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良好互动,既有利于我国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又可以为城镇化发展构筑产业支撑。文章通过梳理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构建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互动的"推力—引力—扩散力"模型,并通过对"十一五"以来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计量检验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产业转移对提高我国城镇化率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作用明显,但是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却未带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要通过积极推进产城融合、理性承接产业转移、构筑互动平台、提高城镇化质量等途径实现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18.
李秀萍  杜漪 《科技和产业》2014,14(10):53-57
基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研究区实际,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标准化评分法对绵阳市县域"两化"互动发展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绵阳市9县域整体的"两化"发展水平较低,分异明显,涪城区"两化"呈现良好的互动发展,其他8县域总体上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在工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新型工业化水平;各县域在表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传统"指标上得分差距相对小,但在"新型"要素上差距大;各县域应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新型"上下功夫,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求"两化"良性互动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重要抓手,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和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当前,新疆面临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两大历史重任,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支撑和保证,在自治区整体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全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对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研究,重点分析了新疆整体和三大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文章最后从全疆和各区域两个视角针对新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我国30个省区为例,构建城市化效率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其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不同城市化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化影响,揭示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时序演变上来看,中国城市化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大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变异系数可知,各省区城市化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空间格局上看,城市化效率整体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递进的演变特征,区域空间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呈现差异化的区域集聚现象。区域创新能力在研究时段内表现出由空间分布均衡到区域集聚的演变特征,东西差异显著,最终表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延伸的"T"字形格局;从空间耦合上看,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正相关,根据具体的空间关联模式,进一步将研究区域主要划分为高创新-高效率区、低创新-低效率区、低创新-高效率区三种类型。该研究从空间效应角度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