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经济外交是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的有力措施。经过多年实践,中国的经济外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促进总体外交的发展以及推进国家各项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中国经济外交中成功的案例之一,它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而且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1年,中国政府首次将公共外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中,公共外交成为中国和平崛起全方位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国际关系中公共外交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独特功能,论述并分析了与时俱进地发展公共外交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外交思想进行比较,反映出邓小平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中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随着实力的快速提升,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取得了显著成就。纵观历史上的大国外交,其理论基础或仅为职业外交官的行为指南,或服务于殖民扩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弥合大国外交的权力优势与外交规范的价值吁求之间的鸿沟、走出一条大国外交理论的构建之路是构建和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基础的重要任务。然而,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基础的既有研究对解释性理论与构成性理论不加区分,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等问题。作者在梳理与反思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学理基础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在指导思想方面,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构成性理论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基础;在解释实践方面,共同体理论作为解释性理论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学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文明天下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苌静  苗雨丰 《魅力中国》2014,(13):279-279,291
毛泽东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其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外交思想,吸收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外交思想吏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理论渊源的探析。既是掌握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科学手段和重要途径,也是认识和研究中国外交历史乃至当前外事工作的可靠素材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姚俊娟 《理论观察》2013,(11):23-24
塑造并提升国家的良好形象,是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长期目标和最主要的动因.尤其是在今天,在美国的舆论环境中,“中国威胁论”及其变种“中国风险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分裂论”等等,各种不利于中国的言论在美国还占有一定的市场.所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更要成为政府对美公共外交的根本动因之一.而且国家形象也正如约瑟夫·奈所提的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所以,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代很多学者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理论,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与以往的外交政策相比,"合作共赢"首次作为中国的外交旗帜,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外交理念的基础上,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阐明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同时也指明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德公共外交能增进德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深化中德对话与合作机制,促使德国公众摒弃对华负面认知,确立对华正面积极的认知,进一步促进中德关系的发展。尽管对德国开展的公共外交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制约了中国对德公共外交的成效。中德双方的认知目前还存在很大不对等性,德国民众对中国认知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中国面临着挑战。为了促进德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大力开展对德公共外交很有必要,我们要加强有针对性地对德公共外交的措施,这样也能满足德国了解中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先后经历了两次外交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其核心是从屈辱外交向革命外交转型,目的是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国家主权独立和尊严。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了中国外交的第二次转型,中国外交从革命外交向发展外交转型,目的是为中国现代化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随着中国日益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作者认为,中国外交需启动第三次转型,其核心是从发展外交向领导外交转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成为扮演建设性领导者角色,但中国不会挑战或者取代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角色,而是从中国国情和能力出发,在全球经济和社会问题上努力做一个建设性领导者。  相似文献   

10.
吴志成  吴宇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2):4-23,155,15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对外工作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一思想因应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等时代条件,以“十个坚持”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主要路径和根本保障等重大问题,展现出倡导持久和平、推动持续发展、促进平等合作和实现互利共赢等鲜明特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外交思想深化了我党对新型大国外交的规律性认识,擘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保持改革开放以来的连续性和大政方针的稳定性的基础上,从外交战略、外交实践以及外交风格等方面进行创新,对中国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为世界多方面的交流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是其深刻内涵的三个重要层面.“和”作为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及价值理想,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中国在短暂发展中逐步摆脱列强侵蚀,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向世界大国的跨越。其中,知识分子不但在知识建构而且在外交实践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知识建构方面,知识分子主动接引西方知识,并基于中国传统试图形成一个新的国际关系认知框架,缓解外来知识冲击和天下体系崩溃的挫折感,使中国更加从容地面对新世界,塑造了国人特别是精英对国际事务的认知。同时,知识分子积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展现了中国对世界的知识责任。在外交实践方面,民国知识分子建立了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培育了大批外交人才,实现了外交现代化,快速融入了国际体系。特别是当国难来临之时,知识分子或利用国际事务专长投入到职业外交中,或利用学识为外交决策提供建言,或利用知识武器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政策辩护。  相似文献   

14.
外交是一种古老的政治工具,自从有了国家,就建立了外交制度。自18世纪以来,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共同努力下,由职业外交官垄断外交事务成为传统外交的主导范式。然而,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社会因素的崛起,外交社会化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外交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国内外学术界对外交社会化也做出了各种回应。根据它们对外交转型的态度划分,形成了传统学派、新生学派和改良学派三个学派。不过,所有对外交社会化的解释均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过于关注某一力量中心对外交社会化的中观和微观影响,缺乏对宏观和系统外交转型的研究。如果将多种社会力量的外交参与综合起来,就会发现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外交的非传统外交,如何统筹协调传统外交和非传统外交将成为各国外交面临的重要任务。置身于世界外交社会化的大潮中,中国应积极进行顶层设计,建设传统外交与非传统外交比翼齐飞的总体外交格局。  相似文献   

15.
为探寻中国外交研究的新视角,作者将政治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相结合,以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人格特点为例,探讨中国领导人的人格特点差异与新中国外交变化和转型的关系,分析人格理论与中国外交研究结合的可能性和意义。结论表明,对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来说,人格类型理论为中国外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为中国外交研究提供了进行比较研究的国际视野,克服其他理论视角对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一些盲点,更好地解释新中国历史上中国对时代主题、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对主要大国政策以及对地区政策调整和变化的动因,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的中国特色。将人格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相结合也适应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建设的趋势,有助于为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建设贡献中国元素和中国经验,发展一种超越西方外交实践的更为广泛的对外政策分析理论。作者在结论部分提出一种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综合性分析框架。这种框架将领导人作为研究核心,同时也不忽视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在全球化时代日益深度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国越来越需要通过政府外交手段来保障自身的金融利益和金融安全,于是金融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态逐渐在中国兴起。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外交舞台上的活跃角色。在全球层次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并主张改革既有国际金融体系;在区域层次上,中国大力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以构建东亚区域金融秩序;在双边层次上,中国通过与部分友好国家和关键国家加强双边货币互换和推进本币结算来减少美元依赖、增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在危机之后,中国的金融外交体现出一些新特点:在目标上,体现出改革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以欧洲和欧元为次中心的既有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抱负;在手段上,主要通过多边和双边的制度化平台来表达中国立场;在对象上,中国金融外交着眼于新兴国家和周边国家;而在执行主体上,中国逐渐加强金融外交的国内制度基础,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金融外交决策体系,从而保障了金融外交的执行。金融外交构成了中国外交过去四年来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九一一事件以及布什政府在中东地区开展的一系列公共外交活动引发了欧美学者对公共外交缺位及其复位后能否奏效的深层动因的考察,并由此带动了学术界对全球化时代新公共外交的研究热潮。与传统公共外交相比,新公共外交的"新"主要体现在:强调行为主体多元化,并且更多聚焦非政府行为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和职能;关注以Web2.0为代表的社会媒体活跃所引发的海量信息生成及其为公共外交专业工作人员带来的严峻挑战;强调公共外交与国内公共事务相一致原则,淡化传统公共外交信息传递"内外有别"的传统套路;关注对公共外交实施效果的考察,其中,公共外交的目标能否与外交政策和军事行动相一致,公共外交的主管部门在官僚机构中的角色定位成为关乎公共外交成败的核心要素。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势必在全球新公共外交的宏观语境下进行,为此,作者挖掘新公共外交的内涵,透视其发展态势,以期为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郭玲 《理论观察》2010,(6):63-64
毛泽东是中国外交的开创者,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以及新中国外交经验的欠缺,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同世界上许多伟人的思想一样,也没有超出时代的局限,表现为:理论的矛盾性、理论的封闭性以及理论的敌对性,本文试图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局限性进行总结并分析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战略走向。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史和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的公共外交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其他形式的公共外交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包括经济和军事在内各方面的力量都在崛起,不仅其在国际政治所起的实际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国际社会也是这么期望的.但令人不解的是,中国的外交格局似乎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是今年年初以来,外交全方位面临很大的连锁压力.在压力之下,中国大多表现为抱怨和愤怒,处于消极的防御状态.尽管在一些领域也表现为强硬,但这些强硬的举措往往引出相关国家更为强硬的反应.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如果外交处理不好,更有可能演变成为深度外交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