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四化同步”对农民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让农民不当农民,为农民非农化创造条件,为工业化、信息化提供劳动力,为城镇化提供后备力量;二是让农民当好农民,为农民职业化创造条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
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放慢的具体原因,很多,诸如市场约束加大;农产品价格下跌;农产品优良品种少,造成增产不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税费负担过重;乡镇企业不景气;城乡就业压力大,劳务输出减少;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等等。但归根到底在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因而不能为农民提供稳定和持续的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3.
潘家耕 《乡镇经济》2003,(12):16-17
我国目前面临的“三农”问题本质在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它是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改革相对滞后,农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造成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本主张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创造性;系统地、科学地、渐进地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井研县的调研表明,农民是可以靠现代农业致富的,出路就在于实行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农民的组织化、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等高效的大农业,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益。本文还对农家小院功能分区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天府农业信息网”是由联通公司创造的、直接将农村、农业和农民融入全国统一的有效市场的信息服务体系雏形。该系统的特点在于:(1)在没有中央与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下,完全通过企业运作而提供的、并给农民带来实际好处的服务网络;(2)具有大幅度降低农民融入市场交易成本的潜力;(3)为农村基层政府推进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孟州市实施以农村文化中心作为载体的“文化富农”战略,通过整合资源、为农民提供培训学习场所;创新形式,采取多渠道、多层次教育培训方式;因地制宜,让农民学以致用、学有所值,探索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对农民的致富能力、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取得初步成效。报告还提出了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制订农民培训中长期规划;突出抓好农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三农”是当代中国重中之重的难解问题,宜从源头上加以剖析,顺乎规律才能解决。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实是农村人口进而城市人口问题;农村是承栽农业的地区,主要是农村土地问题;农业是“三农”中的根本,实是农民与农地的结合方式问题。“三农”问题根本在于解决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8.
呼和浩特市近年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关键在于抓住了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发展富民产业、实施了“奶业兴市“战略,从而实现了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其重要启示在于:应结合区域资源特点,合理确定富民产业带动农村发展;实现政府职能转型,积极引导、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科技进步相结合,推动农业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王建 《唐山经济》2006,(4):44-45,47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所以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被归纳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更是成为全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目前“三农”问题的现状和对策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1.
高益群 《发展》2002,(6):1-1
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是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顺民意、安民心的德政之举。古人云:“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对于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长期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国务院确定甘肃省为今年扩大农村…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切实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更多深入农村、惠及农民;通过深化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我国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现状,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的因素,探索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的途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价格不合理,种粮收入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比较低;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应相应的采取措施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成逻辑、内涵特征与推进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红星  王婷昱  施帝斌 《改革》2023,(7):105-115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三农”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向世界贡献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方案。当前,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安全性主动权要求更高、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再平衡难度更大、资源与生态双刚性约束更强、农民持续增收压力更大,等等。深入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握主动权,增强发展安全性;加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强农业科技与改革的双轮驱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构建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的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5.
杜萍 《中国报道》2007,(4):35-35
农村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村才会更好的发展。而要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就要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要有组织地把一部分农民从农业里分离出来.最后达到富裕农民的效果。其次,要提升现代农业的生产能力,通过产量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保持年产500亿斤粮食的基础上,让农民增收.让农民生活富裕起来.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同时还要加大科技的投入与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6.
农业工业化发展的重大价值,在于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能彻底地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对农业进行工业化改造和经营,使农村的工业以及服务于农、林、牧、渔的服务业大发展,显然能优化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化水平,有助于解决农业问题。其次,农业工业化,使农业与城市工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推进了产业集聚,能实现农村城市化,从而解决农村问题。最后,农业工业化提高了农产品附加价值,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农民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农民积极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但粮食销售困难;乡镇企业发展速度逐年下降,吸纳劳动力速度明显减缓,经济效益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负担虽得到一定控制但仍不容乐观;农村消费品市场不旺,农民购买力增长不快;农村封建迷信、宗教势力、社会丑恶现象甚至刑事犯罪案件屡禁不止,农民群众缺乏安全感。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发展,妨碍了农民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进而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把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作为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切实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8.
观点     
《浙江经济》2008,(6):7
建议彻底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农民宅基地产权问题亟待解决;加快农业保险立法,避免“因灾致贫”;让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也“流动起来”;住房公积金使用应向低收入者倾斜;政府应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不要让中国制造变成外国人在中国的制造。  相似文献   

19.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国家4万亿投资中十分之一投向农村等种种利好,让农村这个几乎一向被认为是现代化包袱的地方,如今在经济危机背景下被寄予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从根本上说,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原因,就在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中国加速推进城镇化的阶段已经到来,自觉地顺应这个潮流,就可以降低农民在转移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摩擦,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较顺利地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进一步拓宽农产品的市场容量。同时也使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得以扩大耕地的经营规模,在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扩大初级农产品转化和加工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来自农业的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