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优质校建设过程中,现阶段许多问题需解决,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数量过剩,质量不足,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导致供给侧和需求侧供需错位,结构性矛盾突出,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培养执着进取的"工匠精神"为己任,做好适应市场机制的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王艳 《北方经济》2017,(2):70-7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的重大决策,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将由需求侧管理为主转为供给侧管理为主.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供给侧要素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供给约束,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转变,导致供需错配,有效供给不足.因此,必须从供给侧环境、供给结构、供给能力等方面入手,提高有效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3.
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有机配合,二者相互影响,其协同配合具有内在机理.供给侧改革通过新技术扩散、创新投资、升级要素收入和改善供给质量、提高适配性等路径,实现需求创造;需求侧改革通过消费能力提升、需求偏好引导、需求结构改善和压力传导、动力激发等路径,实现供给牵引.制度系统是供需双侧改革的嵌入体,既保障供需双侧动态协同,又降低协同成本,畅通经济循环.  相似文献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能够有效调控需求侧管理所无法改善的部分经济问题和矛盾,有助于保持供需两端平衡并提升供给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任务主要着眼于去产能、去库存等紧迫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存在着创新投入和产出数量性指标增长迅速,但是质量却相对滞后,尚未完全改变落后的局面。对此,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主要着眼于提升技术创新动力、完善技术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供需总量平衡和结构匹配具有不同特点,需求侧管理的作用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新阶段加强需求侧管理,不仅要着眼于短期政策工具实现总量平衡,熨平经济周期,更要针对制约国内需求潜力释放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持续释放国内需求潜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十四五"时期要立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同时,加强需求侧管理,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更加注重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实现供需良性互动和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供给侧改革是着眼于创造有效产品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调控性作用,促进企业创造有效的产品和服务。所谓有效产品和服务,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产品服务"出清",简单来说,就是让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受到市场欢迎。供给侧改革实质是创新,基于此,本研究重点通过案例分析,对供给侧改革的一些创新典范进行论述分析,希望可以对更多的领域实施供给侧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面临疫情大流行带来的国际格局变化,以及供需双侧发展不平衡等发展新趋势,需要我们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除了要继续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外,也要注重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要以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优化产品供给质量,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新体制,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等为重点,着力提高中等消费群体比重、促进消费升级,激发城乡居民消费意愿、优化内需结构,以供给创造需求、以投资撬动消费,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使我国经济更好地循环畅通.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了有效供给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目前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最大路障。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有效供给需求,政府、社会、企业、高校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最终促使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提升,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一、前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动能的持续迸发和社会供需水平的整体提升。市场营销,特别是数字化营销,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服务民生、共同富裕中引领和创造需求、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最大效能地释放新需求、实现供需对接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东  滕思维  王嵛英 《科技和产业》2022,22(11):113-117
新时代养老服务建设重点任务之一在于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供给,但是目前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供需不均衡的问题,包括养老服务行业人才供给少、性别比例失衡、专业技术水平低、流失率高等现实困境。为解决养老服务人才供给困境,从供给侧角度出发需要政府加大职业宣传与人才政策落实,鼓励高校适应养老需求精准办学,同时要加强劳动教育,塑造养老服务职业尊严,从而调动社会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