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来往往     
在学院附近的书报亭,无意中发现了《新西部》,出于好奇,就翻了翻。突然有一种欣喜的感觉:原来杂志还能这样办呀!我看到的刚好是“西部的孩子还能上学吗”这一期,其中有关的事例报道感人真实,让我特别能产生共鸣。作为一个大学生,杂志是我了解社会和人生的又一窗口。可那些无聊轻飘的东西读多了,觉得可没意思,所以《新西部》让我感到一种踏实,给我们年轻人开了一扇真正认知了解社会的窗口。(西安一位大学生) 这位不知姓名的朋友,感谢你对《新西部》如此质朴的赞誉。我们的宗旨是”以平民视角关注人的生存。以纪实风格展示西部…  相似文献   

2.
滕飞 《西部论丛》2005,(12):77-77
还记得初识《西部论丛》是在一年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上。那天我们三五好友约在一起,大家玩得甚欢,其中一位朋友兴奇地说“今天我在单位发现了一本名为《西部论丛》的杂志。主要内容是讲“西部”问题和金融改革的.和我们的工作及生活十分贴近。我觉得闲暇时看看挺有意义的,你们如果有兴趣,我改天带给大家看。”就这样,我和《西部论丛》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3.
沈多竹 《今日重庆》2004,(1):142-147
从一开始接触摄影,我就对美国西部充满向往,那些神奇山川和瑰丽色彩始终令我着迷,不过那时我还在中国重庆。到了美国,阅读和欣赏了各种各样关于美国西部的介绍、游记和图片之后,又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动。终于在一秋天的清晨,我按捺不住内心的狂野,决定带着我的相机,发动汽车,开始梦寐已久的美西摄影旅游。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新西部杂志社的编辑们: 我是厦门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你们的一名忠实读者。 我来自西部的甘肃省,在黄河的哺育下长大,但是因为家乡恶劣的自然条件,因为家乡的落后,我高考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甘肃,离开这片黄土高原,报志愿时想都没想,就填了离家千里之遥的厦门大学,想到祖国的南方见识跟家乡截然不同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来来往往     
编辑同志: 当《新西部》杂志创刊的消息见报后,就引起了我的兴趣。由于职业的原因,我便打听如何订阅。恰好在世纪之交,遇上贵刊渭南站的邬汉文同志,才从2001年开始订阅。此后,每期必读,受益匪浅。《新西部》在宣传西部的风土人情、生态环境。开发前景等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特别是以平民的视角和纪实性原则。加上诱人的图片、精美的印刷,使刊物创出了自己的风格。我多次向同行们推荐。因为我是一名教师,三句话离不开本行,当然要提环境教育问题。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只讲西…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我是《新西部》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并长期在农村乡镇工作。通过阅读《新西部》和去江浙参观,我才认识到西部和东部真正的差距是人的观念,精神状态和行事的作风。  相似文献   

7.
来来往往     
你好!在《新西部》杂志上看到由您和一批有志之士发起的《新西部》宣言,我倍受感动,尤其是党和国家近些年来对开发大西北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更激励了我对大西北的渴望,增加了我去大西北闯荡一番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来来往往     
新西部杂志社: 说实话,我以约会时等待女友般的心情盼望《新西部》如期而至。 去年我将一期刊有《环境生产力》的《新西部》推荐给一位当领导的朋友,并如此这般地吹鼓一番,不料朋友还是给我弄丢了,至今心中隐隐作痛…… 真希望我们西部地区的大小干部都认真地读一读《新西部》啊! 读者 张怀东 2002.3.6 编者:谢谢你的鼓励,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编好杂志,不但为大小干部服务,也为关心西部的广大读者服务。 新西部杂志社: 通过阅读到近10期的杂志,我想对杂志提一点小小建议,那就是希望杂志再多谈一些西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相似文献   

9.
27岁当副处长,28岁成为正处级干部,仕途一片光明,他却弃官从商;经商3年半,他的资产过亿。 “我是新商人,挣钱不是唯一的目的,信誉和人品将是新商人成功与否的关键。” 做人就做高明人,如果做不到,那就做个“瓷人”,千万不要做聪明人,因为聪明会误事的。 找个“人精”较少的领域.占领并牢牢控制它,你就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西部投资环境不太理想.外边的大公司财团进来的不多,这刚好给西部零起步的企业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机会。 一份简历,两个采访的亮点。“西部神话”? 在媒体工作时常见到各种商贾贵人的简历。我是看过…  相似文献   

10.
来来往往     
编辑: 您好!我是第二次看到《新西部》,看了你们对西部经济的现在和未来的报道、我心潮澎湃,心中总有一个念头──毕业后到西北去闯一闯,《新西部》使对西部的未来充满希望。 我对大西北知之甚少、你们能否对以下问题做出答复: 1现在和入世以后西北所需的主流人才有什么共性和差异性? 2西北的工业、农业、商业、教育方面和东部相比,相对较薄弱的方面表现在哪几点,经济欠发达地区各有什么共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方面以及入世以后对西北的工业、农业、商业、教育能带来哪些消极的影响和积极的影响? 3中国入世以后,能给西北哪几大行…  相似文献   

11.
来来往往     
《新西部》的编辑:你们好! 读完《新西部》后,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西部终于有了一本让人引以为荣的杂志。 精美的设计,大众化的视角,独到的取材以及卓越的胆识都让人拍手叫绝。但是,我觉得在栏目的设置和内容的编排上有点欠缺。如可增设“西部论坛”栏目,编排那些理论性较强的文章增设“西部导游”栏目为广大游客介绍西部的旅游景点;增设“投资导航”栏目宣传介绍西部投资环境较好的县市。…… 作为一名在外面工作的陕西人,我衷心祝《新西部》早日成为“西部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的窗口;全国、全世界走向西部的窗口。”我将时…  相似文献   

12.
来来往往     
新西部杂志社: 贵刊创刊以来,由于其内容、版面设计都很新颖,能吸引读者浏览一番。一年多来,我每期都要阅读,有的文章,例如西部民族风情、典型的人和事等切中时弊的理论文章,都很认真地阅读,她对于我不断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了解西部风情,丰富退休后的生活内容,起到了“添加剂”作用。衷心希望贵杂志越办越好,特提出如下不成熟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新西部”的文化触角应伸展到西部12个省区,使其成为“西部人”的“新西部”;建议内容方面:一是加大依法开发西部的宣传力度;二是报道西部开发本地人力资源或吸引中东部人力…  相似文献   

13.
罗笑虎 《发展》2000,(5):14-14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我州属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这一英明决策,对我州的发展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对我州来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意义在于:一是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通过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14.
来来往往     
尊敬的各位编辑: 您们好!请允许我向您们道声真诚的谢谢,正是您们用自己的思想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西部。 初识《新西部》是在商洛行署领导办公室,独特的封面设计,大胆、创新、生动,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后来,在一公司经理那儿借了七、八、九三期,如饥似渴地拜读完每一篇文章,并摘抄几许内容。总体感觉《新西部》杂志,高瞻远瞩,内容厚实,涉及面广,版面设计精美,对于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浪潮有画龙点睛、力挽狂澜之气概(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我相信在您们的努力呵护下,《新西部》一定会茁壮成长。 …  相似文献   

15.
来来往往     
新西部杂志社:《新西部》杂志自创刊以来,它独有的人文关怀精神及颇具匠心的文章选材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种关怀,《新西部》是未曾缺少的。以《新西部》杂志总第22期的一篇文章──《穿越沙漠──专访探险家、〈贵州日报〉记者黄成德》为例:作为一篇反映西部生态问题的文章,它没有大篇幅地罗列调查数据、权威报告,没有悲天悯人的强烈呼吁,没有尖锐刻薄地针砭时弊,仅仅是通过探险家黄成德朴素的话语,讲述着一件件真实的小事,让读者感受到了它的真实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新西部杂志社: 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 贵刊今年第四期策划的《免费教育:太阳从西部升起》专题,对今年“两免一补”在整个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全面实施做了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2001,(4):9
我是《中国西部》的新读者,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贵刊2001年4月号,其中介绍西部景观及人文的文章,让我仿佛置身清新秀美的自然博物馆。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关注西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谢贵刊把我的心带进西部! 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我要去西部,西部也需我。怎么说呢,我觉得《中国西部》是一份绿色杂志:  相似文献   

18.
来来往往     
编辑先生: 你好! 我是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平时看的报纸较多,但看杂志较少。翻阅《新西部》后,感触颇多。 首先我感到《新西部》的文章观点新颖,尤其是一些经济个案,文笔诙谐,很可读。再者一些关注民生的文章也很好,最起码可以让生活在都市的许多人了解到基层的现状。另外,我认为有理论深度的文章不宜多,因为对于许多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家来讲,费心费时去研读,是不太现实的。 最后,祝《新西部》越办越好! 西安市阎良区人民政府陆晓廷 编者:立意太深,文笔不畅都会使文章艰涩,我们制造了一些“干饼”,不好意思,以后多做一些…  相似文献   

19.
来来往往     
慧编: 因为我们素不相识,所以我也不必顾及你的感受了。主要是针对《新西部》杂志的。 我今天是第一次买这本书翻阅的(2000年 11月 1日出版的 11月号),本来是带着极大的兴趣阅读的,但看过之后,总体印象不是很理想。我可以看到书中西北人质朴淳简的一面,其它的则感觉是一个说明书,真正意味上期刊的人文内涵似乎不是太浓。 最后,封面标语太啰嗦,完全可以简化。“以平民视角关注人生,以纪实风格展示西部”足矣。现在用一句标语来形容我写这封信的目的:希望你好,所以说你。别人说什么无关紧要,关键看其说的是否正确。 …  相似文献   

20.
2000年3月2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西部儿子:我为什么不回家》的文章,一位在北京生活了8年的西部青年在文中向人们讲述了他三次回家又三次失望地离开的伤心之旅:第一次回家,他带回了大学母校为希望小学捐献的8000元现金,打算通过有关部门转送给贫困山区的学校。但是当他看到接待部门丰盛的酒宴,听到该部门欲将这笔钱给本部门人员发工资时,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这次回家是否值得。第二次回家,是想帮助一位朋友将其自主开发的一项专利成果推向市场。但是在争取当地政府的科技立项时,主管人员连他们的申请报告看也不看一眼,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