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中,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有效的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并且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但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本文以伊利股份股票期权计划为例.讨论传统的股票期权在中国市场的弊端.并综合EVA指标、指数化期权和亚式期权的方法提出新型股票期权模型。  相似文献   

2.
股票期权是指经理股票期权(Executive Stock Option,ESO),是将股票期权概念借用到公司治理中形成的一种制度.是企业资产所有者对经营者实行的一种长期激励的报酬制度.为进一步增强对股票期权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文章对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产生的4个基础理论进行了剖析.这4个基本理论奠定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产生并迅速得以普及推广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国外股票期权的理论、内容、特点及缺陷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玫 《山东经济》2002,(2):30-34
股票期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企业最富成效的激励制度之一,其理论依据是代理理论、风险理论和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实施股票期权的目的是把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长远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其特点是奖励未来。实施股票期权计划对企业有三大作用:⑴有利于引进人才;⑵有利于企业低成本激励人才,降低代理成本;⑶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与工资和年度资金等传统薪酬制度相比,股票期权这种长期激励制度效果更好。但国外股票期权计划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尤其是对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负面影响更需要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4.
认股期权制度 ,是上市公司为协调股东与经理阶层的利益 ,以经理人员或特定员工为受益人 ,而发出或授出期权以购买公司股份的计划。认股期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委托代理理论 ,上市公司股东作为委托人 ,希望经理层能够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经理层一般有自己的目标 ,股东利益只会部分进入经理层的效用函数中 ,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经理层不会完全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决策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 ,上市公司股东或其代表对经理层实行股票认股期权制度 ,能够将经理层的管理业绩与其报酬有机的结合起来。同股票市场上交易的期权一样 ,股票…  相似文献   

5.
股票期权制度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激励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使企业家与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企业家对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转化成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这有利于缓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矛盾,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因此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长期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勇 《山东经济》1999,(2):32-35
如果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重合,那么企业经理的报酬制度就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经营者本人对于企业收益具有完全的剩余索取权,于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是统一的。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只要企业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经理的报酬制度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就...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鑫 《北方经济》2006,(2):56-57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金融工具在我国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引入对改善我国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和内部人控制等一系列问题都具有重要意思.本文从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现状出发,探讨股票期权在我国企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障碍和进一步发展股票期权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国有股减持方案的计划实施以及股票市场的正规化,股票期权将协调我国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平衡,促进我国优秀企业家队伍的迅速形成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李明辉 《特区经济》2008,(10):125-126
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情况下,资源配置和创造财富主要依靠经营者实现,企业的运营结果主要取决于经营者的素质和行为趋向,而经营者的素质和行为趋向则通常受企业内部机制影响,企业如果不能形成一套合理的内部机制,"委托—代理"矛盾将会深化,企业就会因此而付出较大的代价。正是为了解决"委托—代理"的矛盾,西方国家较早地发明了一种有效地激励约束办法—激励性股票期权制度。笔者拟就激励性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略书管见,求教于法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赵鑫 《北方经济》2006,(1):56-57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金融工具在我国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引入对改善我国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和内部人控制等一系列问题都具有重要意思。本文从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现状出发。探讨股票期权在我国企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障碍和进一步发展股票期权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国有股减持方案的计划实施以及股票市场的正规化。股票期权将协调我国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平衡。促进我国优秀企业家队伍的迅速形成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经理人的薪酬激励机制是解决委托代理关系的关键所在,但我国传统的经理人薪酬激励制度诸如奖金激励制度、年薪制度和股票期权制度却都存在一定弊端。本文引入了EVA指标,提出了基于EVA的经理人虚拟股票期权薪酬激励制度,以期能够有效地解决激励问题。  相似文献   

11.
虽然在美国安然公司丑闻爆发以后,对股票期权的抨击不绝于耳,并有研究结论认为,在过去30年里,所有授予公司高管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对提高公司的业绩都于事无补,这种激励性报酬对提高公司的股价和提升资产收益率的作用不大。但是,从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者长期激励机制不足的现状,以及该制度在国外实施的主流业绩出发,股票期权自然也可以作为我国企业经营者经济利益激励、减少代理成本、改善治理结构、促进稳健经营等的制度安排之一。股票期权在我国当然只能算是一个新生事物,要使其在我国规范、有效地发展,除了要在法律上扫清障碍并制定相应的法律之外,当务之急是要在税收、会计和融资方面形成与其配套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经理人的薪酬激励机制是解决委托代理关系的关键所在,但我国传统的经理人薪酬激励制度诸如奖金激励制度、年薪制度和股票期权制度却都存在一定弊端。本文引入了EVA指标,提出了基于EVA的经理人虚拟股票期权薪酬激励制度,以期能够有效地解决激励问题。  相似文献   

13.
股权激励的初衰在于趋同上市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以缓解两权分离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而随着股权激励的不断发展与演进,其自身的弊端也日渐浮出水面.我国股权激励起步较晚,但高管寻租的痕迹已初露端倪.本文以2006至2011年间推出的期权激励计划作为样本,检验期权行权价的确定过程中是否存在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实证结果显示,管理者确实人为地打压行权价,以提高自身获利空间,其手段为择机公告期权草案,即“前签”期权日期.  相似文献   

14.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方案(下简称激励计划)是解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理顺分配机制的一种探索.根据国外经验,它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实现股东利益和管理者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股票期权在授予日到出售日之间经历最初的期待权向最终的物权转化的过程,是解决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经营权分离下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委托代理风险的长效机制。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着股票来源途径不畅、信息披露不足、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应立足于我国实践需求并充分借鉴国外关于股票期权制度成熟的立法经验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状下,为解决委托代理成本过高的问题,股票期权计划成为当前有效的股权激励方式。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一股份支付》的颁布使股票期权等股权激励计划有了规范的会计处理准则,然而纵观上市公司披露的报告,发现对期权公允价值测算或者会计处理仍存在重大偏差。本文通过对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研究及应用的探讨,来解决公司对期权定价的合理计量存在偏差的问题,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王红夏 《特区经济》2005,(5):171-173
所谓股票期权,指的是授予高管人员和技术骨干的一种权利,高管人员和技术骨干有权在将来的某一时刻或某一段时间内以一事先确定的价格购买本公司的股票,股票期权持有者从股票期权中获得的收益,将完全取决于本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的升值。经理股票期权计划(ExecutiveStock Option,以下简称ESO),是指授予以首席执行官(CEO)为首的高级管理阶层权利,使之能在今后十年内按授予期权时的市场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这样,如果此后股价上涨,管理层就能获得现价与以后股价之间的价差。股票期权制度是西方企业最为流行的激励制度,美国投资者责任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8.
对推行经营者股票期权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期权是对我国现行经营者报酬制度的一项补充,是将企业经营者的收益与企业长期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我国现行经营者报酬制度的弊端和股票期权对经营者的长期激励作用,以及现阶段推行股票期权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委托-代理理论为依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高管薪酬、企业分红与企业业绩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得出高管薪酬正向影响企业业绩,企业分红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高管薪酬能够间接影响企业分红.  相似文献   

20.
叶敏  张微 《特区经济》2005,(11):172-173
一、问题的提出1.“股东”治理的逻辑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股东天然地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管理者仅仅拥有合约控制权和合约索取权,而所谓公司治理就是一套关于股东如何激励与约束经营者的制度规则,这就是所谓“股东”治理的逻辑。2.商业银行“股东”治理逻辑之批判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