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彭世武 《理论观察》2013,(4):118-120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现代社会需要实施现代公民教育以培养现代公民。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能适应培养现代公民的需要,而且本身也处于一种困境之中,实现向公民教育转型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对大学生实施公民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构建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模式,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
<正>在法治社会,允许罪犯通信是世界各国监狱的通行做法,在各自的监狱法律法规中都有相关规定;联合国《罪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也将罪犯通信的权利作为其基本权利。通信自由不仅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也是监狱行刑社会化的需要。美、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规定得比较详细,而我国《监狱法》规定得  相似文献   

3.
确认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对所有国民实行平等保护,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有利于缩减地区差异和城乡对立,有利于实现公民的各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4.
赖文洪 《宁波经济》2007,(11):56-57
我们说的企业公民(CorporateCitizens),实际上是将公民概念引申到企业价值与企业社会责任范畴。其涵义包括: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织;企业具有国家公民性质,对现代社会有权利也负有义务;企业有责任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企业公民,不仅意味着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还包括对其参与社会环境改造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5.
张磊 《理论观察》2012,(6):49-51
公民参与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是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更是影响政府决策和国家事务的重要途径。然而,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如官本位、臣民意识等思想,虽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公民的权利意识在不断觉醒,但就目前公民参与的现状来看,中国公民参与存在着参与冷漠化和非制度化参与等问题,这需要构建和塑造参与型的公民文化来改善民众参与,特别是对政府决策的参与,以期推动公民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权威和社会自由之间保持平衡是一种理想的稳定状态。转型时期的中国需要维护国家和政府的权威,保持政令畅通,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需要保持公民社会里的自由,发挥社会力量,共同促进经济发展。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权威与自由的平衡的重要组织资源,共容利益是国家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基础,维持两者之间的良性关系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是我国宪法赋予的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普遍性的权利,更是公民必须承担的义务。现代社会的政府,在城市管理中越来越重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但就完善城市管理领域的公众参与工作而言,仍大有可为。本文谨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传统自由主义将社会组织作为保护公民消极权利不被国家侵犯的组织,社会组织的积极意义被存而不论,现代自由主义认识到并修正了这一不足。社会组织在现代自由主义视野中成为维护公民的积极参与权与实现公民积极自由的社会机制;社会组织存在的目的并不只是单纯地对抗国家,维护公民权利,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育公民的民主政治性格,积极引导和组织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决策,同时协同国家参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9.
读者权利是读者自由地享有图书情报机构提供的各种服务,以获取文献信息的权利,是一种文化权利,属于公民受教育权.它包括平等权、人格尊严等.应当创造各种条件全力保证该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声音·数字     
《中国西部》2013,(31):12-12
城市化的本质就是经济自由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近日表示,我们现在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再发展城市化,需要更大的经济自由,包括金融,包括户籍,包括公民可以选择到哪里去上学,到哪里去报考,这个权利都要给公民。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法制的离合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与法制均经历了历久的演进过程,其内涵的倾向性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文化的性格更倾向于法治的理念和实践,而中国及东方社会的文化内涵则更倾向于利用法制工具性的价值。法治和法制在现代社会并不是对立的两种社会运作方式,二者具有区别基础上的统一性和整合性。  相似文献   

12.
吴义太 《特区经济》2010,(2):257-258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就业权也是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基本权利。我国农民工平等就业权还存在如地方政府政策歧视、工时报酬违规突出、社会保障严重缺乏、就业培训相当有限、事实劳动关系普遍等问题。要确实保障我国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的表达机制和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3.
依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就业歧视业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普遍问题。就业歧视对我国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种严重挑战。建立我国的反就业歧视体制,是目前我国亟待加以解决的一件任务。在与就业歧视斗争方面,美国长达45年的经验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基于美国的经验与我国国情,我国需要:政府高层对就业歧视问题予以重视、加快反就业歧视立法、建立中央政府反就业歧视专门机构、对就业歧视现象予以严厉处罚,以及向社会广泛宣传有关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法和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对以法规和行政指令等形式表现的政府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规则变迁、绩效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进行探讨。文章认为,有  相似文献   

15.
邓海娟 《特区经济》2007,(7):220-222
住宅权是世界各国宪法公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被确立为国家、社会及他人不得干涉的人权范围。住宅权首先是一种个人的基本宪法自由权,具有消极的、否定的性质;其次,住宅权具有积极的一面,其实现必须依赖于国家的积极履行义务。现实中,对我国公民住宅权的侵犯主要来自行政机关,所以,对住宅权的行政法保护就更加迫切。在我国,无论从行政立法还是从行政执法和行政救济来看,防范和控制政府侵害住宅权的行政法律制度都十分薄弱,必须在意识和制度层面加强行政法对住宅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实现长期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结构性难题的深层次原因是赋权的不充分。转变政府权力主导资源配置方式,赋予民众对涉及自身利益重大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财产权,赋予公民自由迁徙和自由择业的权利,赋予农户和企业金融决策的自主权,是实现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民主和法治建设则是民众权利保障最基本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中,分离主义者常常援引国际法上的分离权,事实上,国际法上不存在关于分离权的规范。人们通常所谓的国际法上的分离权的提法,是将分离权混同于国际法上的自决权,而分离与国际法上的自决完全是两码事。虽然在国际法上分离并未被确立为一项权利,但从国际实践层面来看,国家内部的弱势团体在遭遇严重不公正待遇时,国际社会通常视其拥有救济性分离权,国际社会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人道主义理念和保护弱势团体人权的考量。救济性分离权是弱势团体为保护自身免遭毁灭、最后不得已而行使的一种救济性权利,是弱势团体实行自我保护的例外机制;但这项权利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的行使虽然具有严格的限制条件,但由于这些限制条件在实践中难以准确、具体地把握,也常常导致该项权利被滥用。从法理上说,是否允许分离是主权国家内部的管辖事项。通过宪法赋予某团体以分离权仅仅是极个别国家出于特殊政治目的之考量而采行的做法,绝大多数国家禁止分离。研究分离权的存在情形和行使条件以及与相关概念和理论范畴的区别,对于我们反对各种形式的分离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热切关注人及其现实、命运与未来,是法兰西人文精神传统之核心内涵。在现代社会所赖以存在的"‘理性’与‘人性’假定"陷入深度危机的历史语境中,福柯发掘了现代"精神性知识"的危机根源在于它的知识-权力之本质。这种本质要求对人自身进行理性规训和科学管控,同时由此而演变成了对人之不符合理性、不符合科学的诸方面的压制、阉割和驯化,甚至演变成了疯狂的理性化运动。而从知识-生活层面观之,这种自我治理作为知识-权力的内在要求和生命政治实践,为自我修行和完善准备了理性技艺、方法、路径等条件,同时我们又须抵御和化解知识-权力所导致的理性泛滥。抵御和化解之路径在于"关怀自身"的"生存美学",也即作为"自由实践"的"自我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9.
自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十多年以来,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在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由于相关的政策法规并未出台,农村妇女并不能享受到生育保险带来的福祉。成都市温江区在农村妇女生育保障问题上走在全国的前列,当地政府专门为此做出了一些规定,本文以温江区为例,为阐述对于农村妇女生育保险制度的法律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何涛  刘翔 《理论观察》2014,(12):23-25
公民社会包含多重涵义,它主要是一种社会形态,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所蕴含的精神。社会现代化包括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等多个层面,而人的现代化是其最终归宿和目的,人的现代化包含价值和实践两个维度,公民社会本身的结构及其所蕴含的平等、民主、自由、仁爱、责任、宽容、竞争等精神与人的现代化理念相辅相成,公民社会的建构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促成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