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经济》2006,(4):3-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我们必须以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担负起领导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这一历史重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快宁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近日,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就宁波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2.
李佳讯 《中国经贸》2013,(18):92-93
在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时期,供销合作事业也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更好地参与新农村建设,推进供销合作事业发展,打造全新供销社,成为摆在供销社人面前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新的论断,表明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光辉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方针政策,以及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方式,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认真总结了我国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安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显得更为紧迫和艰巨。“十一五”和今后—个较长时期内,安徽农村发展问题如何解决及解决的如何不仅关系到安徽农村的发展,还将直接决定着转型时期安徽国民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和态势。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缺乏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已经成为减轻农民负担、制约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立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分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面临的主要困境与原因,并在结合当前我国政府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进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之后,党的十五大进一  相似文献   

7.
霍俊树 《北方经济》2007,(22):81-8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作用,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新任务.本文在分析了农信社在建设新农村中面临的困难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关于农信社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1.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党中央确定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框架已形成,作为国家专门从事法律监督的检察机关,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树立新的执法思想,发挥好法律监督职责,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的跨世纪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检查机关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严肃的政治课题。一、新形势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并深刻理解检察机关的本质属性我国宪法和人民…  相似文献   

10.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便利用规律来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毕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毛泽东这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方法和基本方针、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根本目的、如何对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点,这些成就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也给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简要回顾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的基础上,对十六届五中全会赋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新内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读;同时从维护党的执政安全的视角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新时期如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安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徐璐 《改革与开放》2014,(16):28-29
"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两大经典表述,它们相辅相成,都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找准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地定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并认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的和优于资本主义的这一现实,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对于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正是在这种形式下提出的。本文围绕如何处理发展文化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展开论述,并对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在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如何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  相似文献   

15.
霍俊树 《北方经济》2007,(11):81-8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作用,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新任务。本文在分析了农信社在建设新农村中面临的困难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关于农信社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对蓑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广东学术界于去年十二月份在从化温泉举行了大型学术讨论会。其中,与会的经济理论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运用为主题。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运用问题。与会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历史的发展雄辩地证明马克思经济理论是普遍真理。我国建国三十多年来。虽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对于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来指导我  相似文献   

17.
赵升 《科学决策》2008,(9):34-35
现阶段是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滨湖新区作为合肥大发展的重要引擎必定需要彰显和谐元素,该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特征和总要求出发,从多方面阐述了滨湖新区在建设和发展中如何彰显和谐元素,实现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在此,笔者仅从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方面,谈一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也随之得到了不断完善,许多重要的公共服务指标都已经步入了中  相似文献   

19.
传统西方现代化理论认为,在现代化发展的实现过程中,经济的发展是其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但是,这种观点往往忽视了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即人的需求。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对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社会中隐含的各种矛盾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如何克服现有困难,满足发展主体的需求,找寻新的发展动能,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赵升 《科学决策》2008,(10):42-43
现阶段是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滨湖新区作为合肥大发展的重要引擎必定需要彰显和谐元素,该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特征和总要求出发,从多方面阐述了滨湖新区在建设和发展中如何彰显和谐元素,实现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