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典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部分或整体文学文本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最为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殊形式的载体:经典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特质,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恒常未变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对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也还会对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经典不应仅指全部的文学文本,还应包括一些文本中经常被人引用、在不同的基面常具有深刻的警喻意义的语句。当下的经典教育中存在缺失,应当在启蒙教育及适度政策干预等方面入手,正确地引导经典的传播,进而发挥其传递主流社会价值观、延续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重视民族文化这个蕴含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灵魂的核心载体的传承和保护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从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出发,以满族文化与以满族民族经济发展为例,明确发展民族经济应该有发展民族文化的自觉,才能使民族本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民族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够存在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名牌就是在体现民族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素质。我们需要通过名牌这个媒介,体现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整个民族的素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相似文献   

4.
张泽林 《发展》2018,(4):1-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根本和灵魂。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缺乏文化自信的国家,必然沦为失去根本的国家。中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道德追求、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因此,文化自信的实质是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5.
宋震 《魅力中国》2013,(11):62-62
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书法作品的审美观念所体现的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超越阶级、超越时空。书法作品具有经典超越时代的人格魅力及人生情怀,其文化价值能陶冶性情,修炼自己的知识学养、艺术修养、审美境界乃至人生境界。市场经济条件下书法作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商品赖以交换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经典图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凝聚着中华古圣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听书更应该成为广大少年儿童了解中华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少年儿童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阅读能力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7.
正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新的全面部署,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从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的视角,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今年,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梁俊带领孩子们演唱了清代袁枚的诗《苔》,这群来自乌蒙山  相似文献   

8.
张鹓 《黑河学刊》2023,(1):100-105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1],文化育人内涵不断得到新的诠释和突破,文化育人也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追求和灵魂所在。高校图书馆作为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播中华文明、厚植传统美德、积淀文化自信的民族重任。在国家不断倡导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与文化的关联日益紧密,经典阅读也不断转化为大学生育人工作的实践新引擎。基于“文化育人”方式变革的时代背景,重点研究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与文化育人之间的联结,针对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高校层面的特殊定位,提出厘清群体需求,培植文化自信;链接阅读课程,濡染文化自信;构建阅读引领,推广文化自信;媒体融合尽瘁,助推文化自信等四项经典阅读推广路径,旨在培育当代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领域的高度自信,在品读经典中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举起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经典阅读与文化自信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本土特征和中国式企业文化构建的外部要素 任何企业都脱离不了自己所处的地理和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是与民族分不开的,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民族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微观组织文化,它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一个国家企业文化的特点,实际就源于并代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被传承的,也是不断发展和创造的。如果说文化交流与传播是因不同文化横向的相互影响和吸收而引发文化变迁,那么,文化传承便是文化延续的问题。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被自觉加以继承的,是在民族共同体中通过一个个体到另一个体的相互学习或模仿而习得。这种习得过程就是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又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针对我国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的一些挑战,保护民族文化的对策和措施是: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加强立法保护;加大民族文化教育和研究的力度;增加民族文化建设投入等。  相似文献   

12.
李文东 《发展》2011,(6):139-139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3.
民族山水文化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恒久文化 ,与众不同的特色文化 ,与时俱进的宝藏文化 ,与生命相拥抱的激情文化 ;民族山水文化是一个地方称雄于世的永远的优势 ;拯救和保护民族山水是弘扬民族山水文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来源。民族文化是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民族精神层面的重要体现,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伦理学作为中国最具代表的伦理学传统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原始著作,其"仁"义"礼"和"孝"悌"等伦理道德内容,构建出以伦理为核心,道德至上的精神家园.孔子儒家开创了"内圣外王"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并在《论语》中阐述了一系列对人生道德修养的理解,其内容涵盖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求学、明德、交际、为人、处事等等,在传统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儒家的这些观点作为提高我们自我修养的要求,对当代人、对于当下的社会发展需求仍然发挥着其极重要的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综合国力、历史内涵的重要体现,是民族之魂、民族之血,伦理道德是文化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如何理解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内容、领悟其中内涵,如何将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与原生态民族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态民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文化民族性和显著的地域性。对于全国的民族文化力建设,尤其以云南省为区域单位的民族文化力建设而言,原生态民族文化的转型则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向前 《发展》2014,(11):88-88
正一、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文化这个概念很宽泛,可以说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体,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量,是与经济相互渗透的创造力量,同时文化还是推动个体发展的公众服务力量,总之,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历史前进的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和传承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民族留下的时代划痕,而楹联则是民族文化掌心的纹路。习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国学研讨会上讲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学校教育承载着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办学就是“办文化”,文化可以成事,文化可以成人,文化可以实现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城镇化是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必经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经的一步.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同时又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