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邓小平民族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民族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心思想是“立足民族平等,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两篇著作是《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和《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  相似文献   

2.
《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问题集中论述的重要篇章,是专门论述西藏问题的光辉著作。这篇谈话,思想内涵丰富,展现出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考虑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思路,指出了在新的时期西藏工作的方向,解决了在西藏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具有深刻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平等和发展是《谈话》的精髓 邓小平同志在《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这篇700来字的谈话中,开宗明义地说明了我国的民族政策的立足点是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3.
重视媒体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也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政治保障。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总结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媒体建设的工作,对于维护西藏的稳定与发展,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及达赖集团的分裂,建设团结、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出发,指出我国民族平等政策做到了政治地位平等、法律面前平等、发展机会平等,有效维护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发展不平衡的一面,再加上"转型期"的特殊情况,使得民族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困难、民族分裂分子和敌对势力破坏行为加剧成为当前贯彻民族平等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战略抉择.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离不开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谐团结的民族关系是建设和谐西藏、平安西藏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党的民族政策在西藏得到不断完善和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得以全面倡导和践行;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加强,西藏已进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回顾这一历程,总结出以下几条基本经验: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必由之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新闻办4月15日发表《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全文以大量数据和事实从旧制度必然退出西藏历史舞台、新西藏走上了一条正确发展道路、"中间道路"的实质是分裂中国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西藏发展道路是历史必然选择的重要论断。新西藏发展到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践行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西藏各族人民同祖国大家庭各族人民一道,建设着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科学、  相似文献   

8.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西藏发展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西藏发展繁荣稳定的前提.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是西藏发展繁荣稳定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和有关省市的帮助是西藏发展繁荣稳定的基本形式.坚持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是促进西藏发展繁荣稳定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西藏发展繁荣稳定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9.
西藏是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民族工作重点地区之一。为了保障西藏人民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西藏各族人民与祖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进步,中国共产党顺应西藏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规律和西藏人民的根本愿望,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西藏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教育的重大意义出发,梳理了“团结”在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当今西藏发展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团结”在西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了在西藏加强团结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夯实“团结”这个基础在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相关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经过实践,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初现雏形.延安时期形成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是我党处理民族关系、 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民族政策也在不断完善,继续开创中国特色民族和谐发展道路,仍然需要积极解决当前存在的民族问题,维护我国的团结统一.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和谐发展,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构建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总结历史经验,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在继承的基础上作了丰富和完善,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红军长征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民族问题,在困境中,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提出民族平等、各个不同的民族都是血浓于水的兄弟,是一家人,开创了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先河,成功地解决了民族问题,保证了长征的继续并为民族理论的确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治区党委八届二次全委会作出了在全区深入开展以"爱国、团结、和谐、发展、文明"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决策。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离不开稳定的大局,各民族的大团结更是稳定大局的坚强基石。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是实现西藏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保障,更是西藏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的谈话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深刻理解这篇谈话的内涵,对于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民族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取向,主要是通过寻求社会思想共识来凝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合力,从而建设和实现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  相似文献   

17.
和平解放西藏是中国及西藏民族历史上一次重大历史变革.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基础,即中华文化和西藏文化包含的佛教的“和”、和谐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这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各民族和平发展、尊重人的生命的理念,也包括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建国”的理论主张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基础,西藏历史上有和平解决同中央政权交接的历史传统;和平解放西藏也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60年后的今天,这一历史事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青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青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促进全省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的基础和基本方略,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青海的具体实践,是青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构建“和谐青海”与依法治省是党领导全省各族人民治理青海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列主义同我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我国的历史和各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而决定的,西藏自1965年成立自治区以来,结合实际,认真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积极推行和实践民族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20.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的光辉历程,是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一个发展、三个关系"重要论断的强有力的说明和论证.从"三个关系"的角度来说.民族与阶级的关系揭示了西藏民主改革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揭示了考量任何时期的西藏问题时,都必须将其至于中国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民族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是西藏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一个发展"角度来说,重点以民族内部结构这个民族发展的内因为主,揭示西藏民主改革是西藏民族内部结构变革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民族内部结构的优化必将对民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把握"一个发展、三个关系"重要论断对西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