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胜 《魅力中国》2013,(22):279-279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跟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应用数学兴趣化。生活化.学生在生治中应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能力。21世纪数学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冬梅 《魅力中国》2011,(12):323-323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生活化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让数学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变得可亲可近,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沭浴着生活的阳光。  相似文献   

3.
张璞 《魅力中国》2014,(10):143-143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生活实际始终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5.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相似文献   

6.
贾妙娟 《魅力中国》2010,(21):61-61
努力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留意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在作业编排中体现生活化,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这样不但可以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佘同考 《魅力中国》2010,(18):141-141
努力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留意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在作业编排中体现生活化,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这样不但可以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孙萍 《魅力中国》2013,(34):130-130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主要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开拓视野,开发思维,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本文从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知识运用生活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惠茹 《魅力中国》2010,(8X):48-48
<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低年级的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  相似文献   

10.
郭俊珍 《魅力中国》2013,(13):197-197
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  相似文献   

11.
陈琦 《魅力中国》2013,(19):167-167
众所周知,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理解、深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对数学学习的效果。在小学数学中概念的教学贯串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的各个领域。长期以来,由于小学生知识面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直是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件事。本文试想从小学数学概念的分类及其教学,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王秀萍 《魅力中国》2010,(13):127-127
新课程更加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使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具有更多的情趣性。作为小学生,除去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外,他门几乎很少接触到其他资料中的数学,对生产生活中的数学了解得不多。因此,我注意针对学生的这一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大量渗透生产生活中的数学内容,使课改实践成为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桥梁。这一举措也给数学课堂吹进一股春风,带来浓浓的生活气息,优化了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3.
徐从寿 《魅力中国》2013,(22):204-204
小学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实际,以培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如何让生活真正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衔接,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下面就这方面谈谈本人的几点感触。  相似文献   

14.
付争艳 《魅力中国》2010,(9X):41-41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更贴近生活,一是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创设生活情境,培养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三是要数学语言生活化,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四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五是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六是再现生活情景,激活课堂教学;七是布置贴近生活的家庭作业。  相似文献   

15.
陈心心 《魅力中国》2013,(11):215-215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精辟地指明: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这与我们当前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因此,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生活数学”教学已成为新型数学课堂的一大风景线。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对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显得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张博 《魅力中国》2014,(6):233-234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申红蕾 《魅力中国》2013,(17):163-163
语文是一门在生活中应用最广泛、内容最富有人文情趣的学科.小学语文作为教学课程中最基本的科目。课本中的文章和学习内容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对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和人格健全的培养都有着深远影响,小学生时期正处于儿童关注社会、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对生活和周圃发生的一切充满好奇与渴望,就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轴心。为学生展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将家庭、社会生活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成为我们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中生活化教学经验和实践经历做以下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因此,将小学语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带入课堂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必要条件。本文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方式着手,通过课前准备生活化、上课方式生活化和课后巩固生活化三种教学方式来阐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林桂兰 《发展》2013,(7):123-123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这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谈谈笔者个人的一些思考。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学要有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学生感兴趣  相似文献   

20.
张凤华 《魅力中国》2014,(3):137-138
数学知识和能力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是顺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实践的客观要求。因此,继续探讨小学教学教学方法,研究如何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争强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