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得到激发,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主要从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置以及课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上入手.通过一段时期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形成,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相似文献   

2.
孙蓉 《魅力中国》2011,(10):189-189
小学数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数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应该联系生活情境使学生正确的认识数学,让数学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并且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张璞 《魅力中国》2014,(10):143-143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布鲁纳说过:"自主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是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下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等方式侧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朱阿妮 《西部大开发》2011,(10):128-128
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个性体验。学生需要在情景交融中走进数学,在充分体验中发现数学,在合作探究中品评数学,在联系生活中放飞数学。这样的数学学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民族预科生在数学解题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民族预科生数学解题中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策略,认为这些策略将有助于学生变盲目的、机械的学习为策略的、高效的学习,有助于解决数学学科中"教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卢建忠 《魅力中国》2011,(21):392-392
统的数学教学是老师照本宣科多,联系生活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书面作业多,实践作业少。这样的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要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教学中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从活动中交流数学思维,从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有人提出"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理论设想,试图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  相似文献   

9.
申时畔 《魅力中国》2010,(17):269-269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树立数学建模思想。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以下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中,实施一种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知识正成为现代小学数学课堂一道亮丽的新景致.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领悟数学、感受乐趣.如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新课开始前,用课件展示小朋友去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谈谈:平时你买过什么东西?买东西要用什么?注意什么?让小朋友谈出自己购物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正>计算能力包括计算的准确率和计算速度两方面,准确率靠学生的细心来提升,而计算速度则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和训练得到提升。四快学习法的启示陈克正对他的四快学习法"读得快、记得快、写得快、算得快"中的"算得快",总结了35种之多的快速计算方法,由此可见他对数学学习中计算速度的重视。通过运用这些科学的运算方法来训练、加强孩子的记忆力、提高孩子大脑的运转速度,从而迅速提升孩子的计算速度。通过陈克正推及其他,计算速度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能力,并且这一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学生未来在数学学科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惠莲 《魅力中国》2010,(6):179-179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桂玉 《开放潮》2006,(3):55-56
传统数学突显其学科属性,使数学教学被赋予了浓厚的学科色彩。单纯的知识传授知识导致了教学内容抽象单调,教学过程严肃乏味,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对于低年级,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应当成为教学的目标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一直是数学课堂数学教学的老课题。新课程提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新课程理念、新教材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融数学文化于课堂教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薇薇 《理论观察》2010,(3):117-118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素质教育,应用数学史料、数学教学方法、数学家故事,加强数学知识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的联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挖掘题材中的数学文化内涵并揭示蕴含的哲理,意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杨刚 《魅力中国》2013,(10):118-118
随着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初中毕业会考试题的难度越来越大,测试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考察数学能力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题越来越多,这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许多新的压力。因此初中毕业班教学也应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项超 《魅力中国》2010,(6):167-167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冀图为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胡伟 《魅力中国》2014,(9):136-136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所解决的数学问题置于生活的情境之中,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用生活实例导人,打开学生自主创新的大门,构建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情境,并使他们轻松地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数学,检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盂志青 《魅力中国》2014,(5):149-149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关注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创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生活,进行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刘斌 《魅力中国》2013,(5):231-231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为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学得灵活,学得扎实,优化复习过程,提高复习效率,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初中数学总复习并不是对以前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系统复习,使每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出其变化规律、性质相似之处及不同点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0.
王璐 《魅力中国》2010,(3):186-186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