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该文着重阐述了如下问题:所有制决定分配,就分配谈分配解决不了我国当前严重存在的"分配不公";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做到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离开相应数量,讲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是欺人之谈;私营企业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也不能把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都装进按劳分配的大筐;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活力,绝非国有经济退出越多越好;发展集体经济近乎成为一句空话,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愈来愈小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问题,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报告对分配问题的阐述,奠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基本格局。首先,它肯定了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并在现阶段是分配的主体;其次,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以外,还存在多种所有制形  相似文献   

3.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结构上,也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是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形式,是公有制经济在分配方式上的实现形式。另外,由于存在多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各种非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此适应,必然存在多种分配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制度应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资分配潘思彦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必然有个按资分配的问题。过去人们已习惯于把按资分配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这种认识失之偏颇,究竟按资分配的确切内涵是什么,按资分配是...  相似文献   

5.
鲁宏飞 《辽宁经济》1999,(12):47-47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分配体制的改革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多元化的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党在分配的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政策,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将其完善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重申在坚持这种分配制度的同时,明确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一决策,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理论还是分配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突破。按要素分配将成为我国分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支点,为分配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论断,"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个政策命题映射到经济生活实践中就转化为"分配制度如何、何以能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实践性命题。实践结果与政策主张之间的巨大落差使我们不得不聚焦分配理论创新这一基础性问题。贫富分化抑或两极分化的历史性、普遍性、必然性以及中国贫富差距持续拉大是分配理论创新的实践需要,从抽象到具体是收入分配理论创新的方法论,科学的逻辑起点(元范畴)是收入分配理论创新的突破口,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分配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是分配理论创新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肖蘅  赵炯明 《科技和产业》2019,19(6):107-111
随着高校科技成果产出丰富,利益分配愈加成为影响其转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基于高校已获授权的专利,研究其自开始转化至转化成功后所获收益的利益分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确定高校、企业与专利转化团队为利益分配主体;其次基于各方主体的贡献程度应用Shapley值法计算其应得利益;最后,考虑到转化过程中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选取创新程度、努力程度、承担风险程度以及市场推广化贡献度四个要素对模型进行优化修正,得出各方较为合理的利益分配。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以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分配制度。这种新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过去许多看似不可动摇的分配理论和原则越来越受到实践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更新观念,对以往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原则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白丁 《改革与理论》2002,(12):30-33
一、总体状况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河南省已初步建立起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市场化分配格局,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的分配体制被打破,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调节作用逐步扩大。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已拥有较为充分的分配自主权,收入分配更能体现竞争和效率的配置关系。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居民之间及城镇居民内部和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开,平均主义被打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已率先致富,并带动和帮助其他人致富,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李兴烨 《辽宁经济》2000,(9):19-19,43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重要思路 ,这是今后分配制度改革的明确方向。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首先要弄清它的涵义和意义 ,以便为制定政策确定清晰边界。这里拟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涵义和意义作以阐述。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涵按生产要素分配 ,其基础是生产要素的个人所有 ,即根据要素所有者投入生产的要素贡献大小获取相应报酬。需要明确的是 ,这里的要素所有权主体是指个人 ,要素成果参与分配的主体也是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 ,按要素分配大体包括以下具体形式。1 .按资本要素分配。改革开放 2 0年来 ,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分配公平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主要体现为“按劳分配”的公平性.社会主义分配公平具有阶段性,需要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分配方式的调整.发展社会主义分配公平应当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壮大物质基础以及科学理性地对分配方式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3.
吴智雅 《发展》2010,(2):48-49
财政,是指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凭借其掌握的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财政分配是整个社会产品分配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税收,税收是财政的主体,税收是公共财政,税收涉及到纳税人,使用好纳税人的钱,不仅体现对纳税人的尊重,更是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从而把长期被视之为私有制的伴生物、资本主义的代名词的分配方式与社会主义的经典分配方式结合起来,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传统分配方式的重大突破。这一论断,突破了将生产要素拓斥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之外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分配方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由“坚持按劳分配”调整为“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实状况,因此需要新的理论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6.
乔明宇 《黑河学刊》2014,(6):56-57,59
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其丰富的理论内涵。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以实事求是为精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先富"—"共富"作为实现路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作为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个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初步的得以建立,但也出现了社会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姬清水 《魅力中国》2009,(24):99-99
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次序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20.
美国联邦税收体系是以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体,我国则是以相对中性的不具备调控收入分配功能的流转税为主体,其中,消费税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对中美税收差异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对其合理性与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