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中西部经济发展缓慢、东西差距越拉越大的一个重要根源。中西部要尽快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实现本地区的经济振兴,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中西部地区由于观念、体制上的惯性,再加上现实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环境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而中西部开发中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无疑十分重要。深圳市和温州市是中国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成绩较为突出。他们的一些经验对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会有所帮助。一、东部地区四家民营企业的  相似文献   

3.
中西部开发应重新审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发展目标问题中西部发展适宜的总体目标应当是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绝对差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具有持续的扩大性,欲使之缩小,必须使原低水平发展地区的增速达到远高于原高水平发展地区的增速,这个要求是很高的。将缩小绝对差距做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目标是不现实的。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总体目标应当设定为:在近期逐步缩小中西部与东部GDP增速的差距,然后使中西部以超过东部的增速发展。在设定好总体目标的同时,还要对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信息》2010,(1):33-33
如图所示,尽管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与东部地区仍有差距,但发展速度已经赶上或者快于东部地区。随着中央出台一揽子计划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5.
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成效,存在地区结构性差异。本文构建总量指标与密度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政策成效。研究发现,2002-2011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科技能力指数差距有所发散,而科技产出效能指数差距有所收敛,表明新时期我国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流动政策没有逆转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科技能力差距发散趋势,而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在中西部地区产生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然而,中西部与东部差距的症结是什么,应以什么为突破口,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跟上东部沿海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本认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措施,加快对外开放,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到上世纪9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第一个大局”。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使其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逐步拉大。要实现到21世纪中叶,全国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必须要加快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在全国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启动“第二个大局”——实施西部大开发。2000年初,党中央、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收集1985—2006年中国28个省市数据验证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β收敛和绝对β收敛,然后运用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来分析造成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原因。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自1985年来区域经济增长没有表现出收敛性。当我们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后,我们发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不收敛。Blinder—Oaxaca分解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实物资本投资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开放程度在地区差距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教育和地理位置的优惠政策的作用则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2010年GDP达到40.12万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比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了近110倍,32年间年均增长率约为15.82%。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如地区差距扩大等一系列令人深感忧虑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改革开放后,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向东部地区流动,造成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虽然近几年产业正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这一过程并完全没有实现,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0.
<正> 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东部地区良好的发展基础与优越的区位条件,在率先开放的政策诱导下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使其与中西部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值得注意的是,对外开放所诱发的对东部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拉力仍在不断加强,东中西部差距  相似文献   

11.
乡镇企业与小城镇良性互动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是中国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两个重大战略和根本方针,而二者又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它们的协调发展对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坚持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市场化、法制化等原则,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采取得力措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论述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及不足之处,并试图提出解决媒体监督和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客户关系管理,正在崛起的新型理念。世事迁移,瞬息万变.计划经济仿佛就在昨天,而今我们面对的已是市场经济。卖方市场已经踏上了不归路,买方市场正在日臻完善。市场环境尽显错综演化之能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主线日趋明朗。未来的市场中,客户才是名实相符的上帝,这是企业必须面对并要为之做好充分准备的现实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兴理念──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Manaement.简称CRM)迅速崛起。客户关系管理源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4.
唐瑾 《乡镇经济》2002,(12):19-21
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优化升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乡镇企业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主体,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小城镇作为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实践中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的互动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与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改制是使国有中小企业摆脱低速和持续衰退的重要途径;企业制度是为了确保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享企业持续发展的权益,尽可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企业发展,这是企业改制的动力所在,企业发展是企业改制的结果。初始产权的明晰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诱致性的企业制度演进可以修正初始产权缺陷。产权适度集中、产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都不利于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路径:一是在创办时中小企业设计初始企业制度要充分考虑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初始产权明晰并适度集中,正确对待家族制;二是在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要实行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的诱致性变迁。产权多元化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中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步骤,更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对持续发展的要求。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要保证中小企业吸收优秀的企业家和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本的目标下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投资者和代理人都关注企业持续发展。为此,建立企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共同治理结构,尊重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本的产权要求。  相似文献   

16.
张显萍 《乡镇经济》2003,(10):37-38
物流是个十分现代而又有些令人陌生的概念,由于它对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商品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学术讲坛到政府决策,从国内百姓到知名跨国企业,纷纷倾注巨大热情,瞩目这一被称为21世纪的“宠儿”和未来最有前景之一的行业。物流一词源于国外,主要是在80年代初随“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而从欧美传入我国。它是指商品实体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或者从供应者向需要者的实际运动过程,简称为商品运动,它包括商品在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发生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以及流通过程的再加工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多项…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虽然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所认识,但却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感受得如此广泛和深刻.这一方面是因为科学技术自身,特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时间、空间和视觉等界限,从而为人类开拓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建立在土地、劳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制约,于是,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自然而然地带动起了一场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使得世界经济格局进入加速重组之中.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开发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题中之义。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决定了科技开发具有社会公益和市场主导的两种类型。基于对科技开发实践的总结,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开发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一、美国小企业的地位和联邦政府的作用 1美国小企业发展概况 在美国,凡雇员人数在500人以下的、年营业额在6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属于小企业。截止2000年5月,全美共有2500万个小企业,占美国全部企业户数的99%,其中1700万户为个人独资拥有,80%为雇员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70%为家庭经营的小企业,55%的创业者为妇女。据美国联邦众、参两院小企业委员会和小企业管理局介绍,在美国平均每10个人拥有一个小企业,美国连续十几年新净增的就业机会全部是由小企业创造的,美国就业入口的52%在小企业,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