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科技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晓辉 《改革与战略》2008,24(7):118-120
文章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1—200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中Granger Causality因果关系检验法和回归分析法对中国科技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科技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1991—2005年间,科技中介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6.88%,表明科技中介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作用还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2.
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娥 《特区经济》2009,(10):287-288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石油消费量不断增加。本文分析了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选取1980~2007年的数据并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理论,对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1953~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石油消费量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原因;1978~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同样存在协整关系,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量之间具有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我国东、西部1978—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东、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与其产业结构、城市化及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东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与其产业结构、城市化及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1)东部的金融发展,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均能助推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但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带来了通货膨胀的负效应;(2)西部的金融发展在长期能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增长,但短期因果关系不成立;(3)西部金融发展对城市化的边际贡献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1998~2009年的季度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利用GMM估计方法系统考察了中国金融中介、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相互影响,但作用方向不同:金融中介的总体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负;经济增长对于金融中介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北京1978—2009年的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及脉冲响应分析对北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金融相关率、金融储蓄结构与经济增长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增长间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储蓄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则呈负相关关系;且北京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增长二者互为因果关系,此外,北京经济增长是金融储蓄结构的格兰杰原因,而金融储蓄结构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对此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即应适度扩大北京金融规模,促进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同时提升北京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缩小对境内外资金的依赖。在十二五时期,需要有重点适时地扩大金融深化程度,以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6.
在金融发展日益昌盛的情况下,通过对山西省及北京市1999——2015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数据研究,分析了山西省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了山西省民间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山西省的民间金融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是山西省的经济增长是民间金融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孙志毅  陈儒 《改革与战略》2014,(11):112-115
文章基于1978—2012年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年度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教育投入、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为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互为双向因果关系,教育投入与新型城镇化为双向因果关系。因此,增加教育投入对于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正向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跨行政区的经济区的视角来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对以京津冀经济区进行实证研究。检验结果显示:在京津冀经济区金融规模与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性,但是,两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金融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而经济增长与金融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说明京津冀经济区的经济增长与金融深化发展遵循的是需求引致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利用25个转型国家1993-2003年的面板数据,对转型国家金融中介部门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检验后发现:存贷款利差与实际GDP增长率互为因果关系;对私人部门信贷的相对增加不仅没有加速经济增长,相反在有些国家还阻碍了经济的长期增长。广义货币量的相对增加对转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没有促进作用,甚至在CEE和波罗的海国家,M2占GDP的比重与实际GDP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实证结果表明,在软约束盛行的转型国家,提高金融中介部门的效率比其增加其对私人部门的信贷更有利于加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陶丽婷 《特区经济》2013,(11):68-70
金融发展是影响经济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利用20032013年的季度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使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发展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促进了股票市场繁荣;金融中介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时由于金融中介的逆向操作往往使得金融中介的总体规模降低;股票市场发展与金融中介发展相互促进。据此,我们认为我过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应进一步完善体制,规范操作,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协整检验与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既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也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因此,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战略中,要充分重视金融深化因素的作用.同时通过聚类分析表明,我国金融深化进程以1991年为界限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中经济增长主导金融深化,而在后一个阶段中金融深化主导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致性的结论。本文通过对广东省1978~2007年的财政支出与GDP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广东省GDP和财政支出总量之间有着正向的关系,并且它们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济增长是财政支出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3.
Since 1978,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e most rapid economic growth of any country in world history, and the most rapid growth in living standards of any major economy. Following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China outperformed any other major economy – from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07 to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14, China’s economy grew by 78% and the USA by 8%. In a single generation, China has gone from a ‘low income economy’ to the verge of achieving ‘high income’ status by World Bank criteria. Achieving this would double the population living in ‘high income’ economies globally. This extremely rapid development is sometimes explained in terms of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research over the last 30 years suggests it is rooted in universal economic processes. While the combination of global forces producing economic growth is unique in China and produces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y can operate throughout the world economy. If other developing economies could achieve the scale of China’s economic success, global problems of poverty and its consequences would be solved. China’s policy response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was far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of other major economi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ief strategic lessons to be drawn from China’s success.  相似文献   

14.
1998年以来,我国连续7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8年,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我国又重启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财政赤字显著增加和国债规模显著扩大,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们对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文章根据政府跨时预算约束理论,利用协整方法对1952—2007年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的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1952—2007年,我国的财政是可持续的;从短期来看,1952--1978年、1979—1994年,我国的财政也是可持续的;但1995—2007年,我国的财政收支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财政赤字政策不可持续。  相似文献   

15.
贸易传导是国际经济波动中一个重要的传播渠道。浙江省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省份,进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金融危机不但使浙江省的进出口贸易出现疲软的状况,还通过贸易传导机制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冲击。本文利用1978~2008年浙江省出口额、进口额和GDP数据建立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传递给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冲击不但影响力度较大,还会持续较长时间。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和增强实体经济今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浙江省应开拓出口贸易新兴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展进口贸易,提高进口商品技术含量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缓,中国经济已步入收缩期。在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分析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近期走势、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构建状态空间模型进行Kalman滤波,估算我国1978—2008年的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分析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与可接受的经济增长区间,据此对2009年经济走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磊 《改革与战略》2009,25(6):76-78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引起实际经济变量的改变是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现的。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包括金融传导领域和经济传导领域。其中金融传导是中央银行与金融中介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文章着重通过对金融传导领域中的执行主体、传导中介、市场基础和调节杠杆进行分析,来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8.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6,17(4):347-362
Using Chinese provincial data from 1985 to 1999 and applying recent GMM techniques developed for dynamic panels,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fluence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post-1978 reform period. Our econometric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development contributes to its rapid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wo channels: first, the substitution of loans for state budget appropriation and second, the mobilization of household savings. Loan expansion, however, does not contribute to growth since loan distribution by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s inefficient. Deep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aimed at correcting this inefficiency is desirable, and is expected to susta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