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备受关注的进口铁矿石价格谈判日前传出令人震惊的消息:从2005年4月1日起,中国钢铁企业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扬71.5%,大大超出国内业界涨幅在30%~50%的预期。目前中国50%的铁矿石依赖进口,宝钢代表中国钢厂达成的这一协议表明,中国钢铁业已被迫接受国际矿业巨头的“天价”。  相似文献   

2.
鹿建光 《西部论丛》2008,(12):68-70
2008年对于中国铁矿石进口而言是个充满变数的年份。铁矿石年度协议价格继连续6年大幅上涨、国际矿业巨头赢得高达65%-96.5%的涨幅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又以亚洲钢厂支付的铁矿石价格比欧洲钢厂低为由,于9月初向中、日、韩大型钢铁企业提出在已达成2008年度协议价格基础上追加涨价12%的要求,并在遭到中国钢铁企业坚决抵制后,中断对华铁矿石供货。延续28年之久的“首发跟风、长协、离岸、同涨幅”传统铁矿石合同谈判定价机制名存实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李拉 《产权导刊》2010,(4):17-19
2009年,为了改变中国进口铁矿石所处的不利地位,原来的各钢企自己与外商谈判改由中钢协代表中国钢企对外谈判,并提出“中国模式”。所谓“中国模式”有三大要点:一是铁矿石贸易结算时间从过去每年的4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改为从1月1日到12月31日;二是坚持长期协议、量价互动、量大价优;三是统一价格,不同地区、不同铁矿石品位、不同质量、不同矿山企业分别确定一个铁矿石离岸价格,一旦确认,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生产企业还是贸易企业,都应执行这个价格,不再分长协价与现货价。  相似文献   

4.
王明宇 《新财经》2007,(2):98-99
由于成本上升、价格波动,钢铁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部分钢种甚至卖得越多赔得越多2006年对中国钢铁企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矿业霸主的我行我素,中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了铁矿石的“二度天价”——自2005年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扬71.5%之后,2006年再度涨价19%。2007年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目前已尘埃落定,铁矿石价格再度涨价9.5%。世界第一产钢大国连年遭遇原材料涨价,影响的是今后5~10年的发展,整个钢铁行业生存在重重矛盾中。  相似文献   

5.
2014年,对中国能源业而言是除旧励新的一年。
  中石油反腐继续加剧百余高层落网;千年“亏损王”中铝高管落马被查;
  2014年,对于国际能源是“跌跌不休”的一年。
  国际油价不断下调,中国市场迎来年内九连跌;国际铁矿石价格不断下滑,苦了国内高成本矿业。
  2014年,当我国的经济生活对能源变化的反应越来越敏感,如何合理利用并规划传统能源,加强对新能源的发掘与研发,变得更加紧迫。  相似文献   

6.
2月24日,宝钢国际矿业总裁刘永顺同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三大国际矿石巨头谈判.以其夺回进口铁矿石定价权。虽然种种征兆在先,中国钢铁业还是失去了应对这场“价格风暴”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7.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表经济述评称,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因而。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输入型通胀已成为我国物价高涨的重要“推手”。我国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所以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更大;我国铁矿石超过一半以上依靠进口,而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控制了全球70%的铁矿石资源,由此,我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也是持续上涨。  相似文献   

8.
孔木 《中国招标》2006,(3M):37-40
春节的长休假和欢快的爆竹声,并没有缓解全球铁矿石谈判的“胶着状态”。节前2轮预备性质的谈判和一轮非正式交流,传出了“谈判只能慢慢来”的消息。但到了节后,谈判一下子进入了关键的实质阶段,而“僵持”这个主调却是依然不变。2月20日,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矿石需求方与世界三大矿业巨头(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CVRD)的第三轮年度合同价格谈判仍然无果而终。在谈判中,尽管中方通过对今年中国钢铁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反对铁矿石价格继续上涨,但三大矿业巨头坚持在去年上涨71.5%基础上再涨10%-20%。双方最终未能达成共识,原来预计可能在3月份结束的谈判,可能要延期到4月开始的第四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国际铁矿石合同新价谈判为出发点,运用博弈论剖析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石贸易的定价权。提出如何取得中国应有的定价话语权的必要措施:1、与日本、韩国合作,结成价格谈判联盟;2、尽快提高中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3、通过与外商合作开矿等方式,打破垄断;4、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铁矿石资源长远供给战略。  相似文献   

10.
备受关注的2008年度全球铁矿石谈判就要启幕了。据了解,宝钢、武钢、鞍钢等钢企都将派员参加。铁矿石的“最大买家”中国钢企希望能维持现有的铁矿石价格不变,并表示10%-30%的涨幅是中国钢铁行业可以接受的底线;而各国际巨头却认定来年中国铁矿石需求不会下降,且中国钢企利润依然巨大,铁矿石价格上涨理所当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春节的长休假和欢快的爆竹声,并没有缓解全球铁矿石谈判的“胶着状态”。节前2轮预备性质的谈判和一轮非正式交流,传出了“谈判只能慢慢来”的消息。但到了节后,谈判一下子进入了关键的实质阶段。而“僵持”这个主调却是依然不变。2月20日,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矿石需求方与世界三大矿业巨头(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CVRD)的第三轮年度合同价格谈判仍然无果而终。在谈判中,尽管中方通过对今年中国钢铁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反对铁矿石价格继续上涨,但三大矿业巨头坚持在去年上涨71.5%基础上再涨10%-20%。双方最终未能达成共识。原来预计…  相似文献   

12.
特别关注     
《新财经》2006,(4):8-8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发布;消费税4月有重大调整;中国将减少铁矿石需求以争取合理价格;煤电“内讧”让海外煤炭商坐收渔翁之利;发改委在引进外资上“收权”;欧盟通过对中国鞋反倾销建议;政府将平均在每位农民身上花377.4元。  相似文献   

13.
李荣 《上海国资》2006,(5):24-26
中国需求对国际铁矿市场的决定因素已明显表现出来,中国矿石需求方与国际矿业巨头之间“双向依赖”的格局已在形成过程之中 2006年度国际铁矿石合同价格的谈判,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僵局。直到4月1日价格执行的新财年开始,新的年度价格依然难产。与以往由日本和欧洲主要钢厂率先与国际主要矿业巨头订立基准价的惯例不同,此次谈判重心明显偏向中国,并为日欧钢厂所默认。可以判定,中国需求对铁矿市场的决定因素已明显表现出来,中国矿石需求方与国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石油、铁矿石、煤炭等基础能源的价格一再攀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一再抬升,挤压了利润空间和外贸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国家发改委也已宣布,将对资源产品价格进行改革,让价格反映资源稀缺度。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成本增长期”,高价工业化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企业将面临集体赶考。  相似文献   

15.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国企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三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23日,国际资源业巨头澳大利亚力拓集团(Rio Tinto)和中国宝钢终于在“最后时刻”就2008财政年铁矿石价格达成协议,力拓粉矿和块矿分别上涨79.88%和96.5%,并追溯至今年4月1日(其为每年铁矿石合同财政年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使铁矿石资源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硬瓶颈,资源的相对贫乏和对外的高度依赖使中国成为国际矿业巨头、贸易商、海运商围剿的对象。以中国是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和消费国、最大铁矿石进口国的身份,可利用金融危机引发的铁矿石资源供求逆转的时机,完善市场体系,革新定价规则,调整产业政策,力争中国成为全球铁矿石市场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日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200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指出,当前,金融危机和高速发展的矿业产能的释放对矿业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国际矿产品价格波动加剧,部分重要矿产品价格已经出现下行趋势,矿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8.
刘畅  牛倩  王彦堂 《东北之窗》2013,(21):34-35
经过近3年的紧张筹备,10月18日上午,全球首个实行实物交割的铁矿石期货合约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标志着“中国版”铁矿石期货正式起航,也标志着中国钢铁行业迈出了影响世界铁矿石价格的第一步,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有望打破。  相似文献   

19.
陈刚 《西部论丛》2007,(2):39-41
中国的钢铁业目前正迅猛发展着,对铁矿石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每年的铁矿石谈判不仅是钢铁业的大事,也吸引了大批国人的密切关注。2006年,铁矿石谈判旷日持久,时间长达7个多月,但最终,我们所期待的“中国价格”并没有出现,宝钢集团及中国钢铁业仍在一声叹息中接受了19%的涨幅。2006年底,铁矿石谈判重又鸣锣开场,各界都翘首以待,希望宝钢能谈出一个让大家眼前一亮的价格。  相似文献   

20.
流行市场     
《天津经济》2014,(12):77-77
铁矿石价格跌至五年低位 11月18日“钢铁指数”(Steel Index)的数据显示.基准的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中国交货价格被定在每吨72.10美元,下降4%。这个价格今年迄今累计下跌逾40%.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矿商的大量新增海运铁矿石供应进入市场.而与此同时需求增速有所放缓。铁矿石是炼钢的关键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