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论慈善救助:中国社会救助的另一支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救助实质上是政府救济.实践证明,单一的政府救助难以应对社会转型期的贫困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慈善救助方兴未艾,但由于其"官方"色彩浓重,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总结历史的经验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应高度重视和发展慈善救助,将慈善救助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之中,与政府救助形成互动和互补的两大支柱.  相似文献   

2.
刘敏 《特区经济》2011,(8):18-19
作为全球最自由、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香港一直坚持"低税制、低福利、高发展"的路线,立足其地情社情,建立了一套高度完善、具有香港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香港的经验表明,社会救助乃是兜底安全网,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建立社会救助要立足本地实际,坚持走地情社情路线;发展社会救助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遵循渐进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贫困生自我救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对于政府、高校、社会还是高校贫困生自己,高校贫困生自我救助都具有独特价值。高校贫困生自我救助具有补充性、隐蔽性、针对性、及时性、全面性和持久性等特征。因此,一方面,政府、高校和社会要为高校贫困生自我救助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贫困生自身要激发自我救助意识、挖掘自我救助潜力,以求发挥自我救助与外部救助的协同作用,将高校贫困生救助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弱有所扶就是社会救助应当发挥作用的领域,"扶"不仅指物质上的援助,还应当包括服务的援助。但是就目前社会救助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社会救助的服务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在农村地区很多"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援助。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服务救助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 正如1965年美国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所述:"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当个人或家庭生计断绝急需救助时,乃给予生活上的扶助,是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富有弹性而不受拘束的一种计划"。社会救助制度在发达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她体现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先进。她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稳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对我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社会救助改变了以往消极的、补偿收入损失的功能,显示出积极的、促进人力资本发展的功能,并由此形成了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基于我国特有的社会救助基础和现状,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应该选择包含工作福利、专项救助和条件型转移支付因素在内的混合模式;需要从人力资本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中汲取有益内容,培育并加强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理念,进而拓展社会救助的基本功能,除了让其发挥生计保障的功能外,还要发挥其促进人力资本发展、帮助贫困者融入社会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8.
马静  朱德云 《山东经济》2012,(4):99-10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实践中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积极探索,国内学术界也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宏观层面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完善对策进行分析;第二,从微观层面具体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种专项救助(医疗、教育、灾害、失业、法律救助等)等进行探讨;第三,从比较分析层面对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差异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缩小城乡救助水平差距,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审计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从学理上阐释社会救助审计的8个基础性问题,即社会救助审计需求、社会救助审计本质、社会救助审计客体、社会救助审计主体、社会救助审计内容、社会救助审计目标、社会救助审计方法、社会救助审计结果及其运用,并提出关于社会救助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科学建构社会救助审计制度,必须从理论上正确认知社会救助审计的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赵新龙 《特区经济》2009,(6):223-226
社会救助权自身具有的法理基础,是指导社会救助立法的一般原理。公民享有社会救助权和国家承担社会救助的法定责任,必须贯彻与社会救助立法的始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权利实现的路径验证了这一特征。通过对法理分析的运用,对《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若干条款的完善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从面对特殊群体的"剩余模式"发展到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保障制度,有效保障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中国仍然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救助制度还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制度转型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农村贫困老人社会救助存在救助对象识别模糊、救助项目设计宽泛、救助资金管理混乱等机制困境。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的下降循环理论和"精准扶贫"理论对此具有理论解释力,并能提供对策启示,农村贫困老人救助机制必须立足"精准",精准确定救助对象、精准设计救助项目、精准管理救助资金,构建适合农村贫困老人的精准化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社会救助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构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必须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加快完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以及运行机制,重点实现"他助型"救助向"自立型"救助、"模糊型"救助向"精准型"救助、"多头型"救助向"统一型"救助、"政府型"救助向"社会型"救助四个转变。  相似文献   

14.
张媛 《改革与开放》2016,(20):29-30
社会政策是指一系列影响公共福利的制度和准则,包含教育、住房、医疗、救助等社会福利领域,以此调节社会成员之间关系,保障基本的民生需求,是推动社会自我保护的工具和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形势和"社会排斥"的整体背景下,国外许多国家纷纷调整了社会政策,在社会救助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社会救助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形成了适合本国的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具体的实践模式包括工作福利模式、专项救助模式和条件性转移支付模式。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救助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救助模式,并做好相关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即流浪乞讨者来说,救助管理站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意义重大。但自2003年7月23日救助管理站正式成立以来,在救助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使救助管理站得不到最大效用的发挥,影响了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效果,进而阻碍我国社会救助水平的提高,应从甄别机制、社会力量、专业化救助、发展经济、政府间合作救助的角度对救助管理站在救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社会救助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整合对策与创新思路是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制度设计的重点。以人为本、生存与发展并重;立足于户、具体到人;统筹规划、协调兼顾;体系健全、法律保障;城乡一体、公平国民待遇;积极开拓农村社会救助的筹资渠道;要处理好“救急”与“救贫”关系,以救急为主,救贫为辅;建立和完善有权威的农村社会救助管理机构与社会监督机制,以便使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7.
曾庆福 《魅力中国》2009,(27):135-136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着救助范围较小、救助标准偏低、救助资金不足、地区差别大、制度设计不健全、社会救助管理分散等问题,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整合现有救助资源、规范农村社会救助管理、健全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实现社会救助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温晓燕 《特区经济》2011,(1):299-30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以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然而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却屡屡发生。近年来,国家开始关注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建构,在建构过程中却忽略了社保体系中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社会救助的构建,农民工社会救助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本文主要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角度来探讨农民工社会救助方式的选择,认为国家在农民工社会救助方式的选择上更应侧重于机会和服务的提供,而不仅仅是现金和实物的供给,通过外力开发内力,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方式及其反思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社会救助方式的选择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救助目标能否实现。文章依据尼尔·吉尔伯特的社会福利思想,通过分析我国社会救助方式演变过程中存在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完善社会救助方式的几点建议,即继续扩展救助方式,在合适的领域引入代用券方式,给予贫困者更多的权力,加强机会、服务等救助方式的应用;社会救助应该根据贫困者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救助目标,选择不同的救助方式等。  相似文献   

20.
朱宝雯 《黑河学刊》2013,(12):190-192
社会救助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社会救助在救助理念、救助方式、救助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问题。通过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策略,在各方面介入到社会救助的体系之中,以实现社会救助的完善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