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大多数中国人在美国只能做些技术活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是,这些年看到国内的教育,特别是我自己从小在中国受教育,然后又去了美国,自然有许多观察和体会.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学校.1968年在湖南茶陵县开始上小学,1979年读完高中在长沙上大学,1986年去美国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以后至今一直在美国的大学教书.我有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13岁,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这些年看着她们在美国上学.  相似文献   

2.
让孩子受到最好的出国留学教育,为他们的人生起飞插上翅膀,是很多中国家长梦寐以求的愿望。美国,是世界教育的中心,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全球最著名的100所大学,绝大部分都在美国。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就突破40万大关,去美国留学更高达15万之多。美国教育如此"诱惑",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3.
我叫刘雪竹,一个78年出生的宁夏女孩.记得在上海读大学时,常去陆家咀玩,这里有许多很时尚的建筑,集中了大批外企.尤其高档写字楼里那些打扮精致的小姐,昂着头,穿着高跟鞋,白领感十足地从我面前经过时,看得我眼睛都直了.更重要的是,她们神情间流露出的骄傲与自信,带给自己很大触动,当时我真想立刻成为她们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4.
去英国留学     
王溪竹 《中国经贸》2012,(15):46-47
去英国学什么? 英国的教育是鼓励式教育,不断的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各种方法激励学生越来越好地学习.过去50年中,英国诞生了46位诺贝尔奖得主!试管婴儿,DVD,CD,克隆羊等的发明皆来自英国,这些也从侧面反映了英国教育的水平. 英国没有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学生凭中学阶段的各种证书考试成绩直接入大学.高等教育可以分为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 本科课程:通常为3年,大学的某些专业,如医学、牙科学等学制要长一些,最长需攻读6年.  相似文献   

5.
蓝庆新 《新财经》2009,(10):32-32
1992年,我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那时的大学录取比例大约是5%,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真是在千军万马中拼杀出来的。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脱胎换骨,将来会成为国家干部。因此,社会上将考上大学的人视为精英,国家也在大学招生和教育中贯彻了精英教育的原则。我们这些上了名牌大学的人,更把自己当做天之骄子,给父母争了光。  相似文献   

6.
微吧     
填志愿之前,思考下人生吧一个中国留美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感悟又到了一年填报志愿的时节,我已在美国度过了自己的本科四年,而我为了选择合适的专业也花了大量的时间思考,为让更多的学弟学妹能够直面挑战和压力,在此分享下我对大学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如今,有些家长在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不要引进西方的方法,二是孩子要不要送到西方去接受教育,比如到美国或英国去接受学校教育.这些问题都与中美教育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民 《环球财经》2013,(9):38-39
每到大学开学的日子,媒体上都喜欢做个专题,讨论“家长送孩子上大学”。2006年时我写了篇博文《我送孩子上大学惹谁了?》,为这种现象辩护。此后每到临近开学时,我都重发一下,都会得到不错的访问量,慢慢地骂我的少了,支持的多了。有趣吧?批评的声音集中在两个点上。一是指责孩子太娇惯,蔑视家长“贱骨头”;二是上纲上线——中国教育出问题了,都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限制与自由     
铁士 《宁波通讯》2012,(15):68-68
无需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你我的周围充斥这样的声音:“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我的家庭比较普通,如果我生在比尔·盖茨或者巴菲特的家里,我绝对会成功。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在我小时候,父母没有认真培养我,让我打个篮球或者弹个钢琴什么的,不然我有机会去NBA打球或者成为朗朗。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实在是太糟糕,如果我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话,我可能是李开复。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美国期间,先后访问了近二十间大学,并和他们的工商研究院院长、系主任和教授们进行座谈,对美国的工商管理教育有个初步印象。现把我们的观点汇报为下,供我国财经院校的教学改革参考。 (一) 美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大抵开始于1910年,第一批成立的包括有哈佛、史丹福、耶鲁、哥仑比亚、康耐尔等所谓常青藤大学,亦包括有至今仍享有盛名的如达特茅斯和华顿等著名学院。由于这些教育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需求,很快就出现了另外三种学院,一是如柏克莱加州大学、依利诺大学、俄亥俄大学等环绕着当时工业中心而建成的大学。它们  相似文献   

11.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45岁时去了美国。大凡去美国的人,都想早一点拿到绿卡。他到美国后3个月,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位比他先到美国的朋友好心地提醒他:“你要耐心地等待。我提出申请都快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快讯》2013,(25):17-17
又到了一年填报志愿的时节,我已在美国度过了自己的本科四年,而我为了选择合适的专业也花了大量的时间思考,为让更多的学弟学妹能够直面挑战和压力,在此分享下我对大学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即便大学毕业就业的形势如此严峻,但丝毫未撼动基础教育及高中教育的疯狂应试,丝毫不降低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反而不顾实际变相去争夺为数不多的好大学。大学毕业尚且如此,那大学之前的教育是否该放慢脚步从容而行?三位亲戚的孩子今年大学都毕业了’还真是看着她们长大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路走来,所就读的学校也都还不错,那些年没少择过校交过捐资费,没少"学海无涯苦作舟",大学分别考进了外地第二、三批本科  相似文献   

14.
薛涌 《中国报道》2014,(2):96-96
我的生活圈子里,有高学历教育背景的人居多。最近渐渐发现,这些朋友中的中国人,居住在美国的和居住在中国的在业余习好上越来越不相同。有位在北大当教授的朋友,在最近的电话交流中,他抱怨自己年纪大了(不到50岁),身体越来越不好。他把一切归结于中国成功者典型的生活习惯:应酬多,一席一席地吃,一杯一杯地喝,出行足不沾地,总坐在车里……我接触的国内同类型的朋友,大致也都如此。  相似文献   

15.
何清华  张程 《新财经》2009,(10):40-40
1946年,我出生在湖南岳阳。1965年,在“文革”爆发前夕,我从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因为我有亲戚在海外,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被下放到江永县桃川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了一名知青。  相似文献   

16.
长期接受“大教育”,而缺乏“小教育”的大学生,因“小”问题而酿成大祸并不奇怪。我在一所大学工作了20年,一直从事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多年来,一提起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大都是形而上的内容,而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这些内容,一般是登不上教育任务“大雅之堂”的。这使得不少学生生活态度不端正,时常因很小的事与人结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留学生选择专业时的铜臭气越来越重,这已经是个怨声载道的事实。这身铜臭气怎么染上的?原因多种多样。最近,我发了数条微博,要大家警惕美国本科的商学教育,并且开始在报纸上发表系列的专栏文章,分析美国商学本科的种种问题。本科商学教育的问题早已引起美国高等教育界的重视,有关的媒体报道、研究乃至专著都相当多。只要关心大学教育,阅读稍微勤奋点,就会有所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如今中国"留美潮"越来越  相似文献   

18.
"八年研究"是美国教育史上历时较长、规模较大、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验,这个历时八年的教育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的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年研究"中学生需要的课程改革理念、自主进行的改革思想、寻求大学合作的改革路径等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三点体会.第一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不能计划的.科技轮换非常快,这是没法预测的.我们哪怕在一两个行业赶超上美国,也可能他在另外十个行业超过我们,完全是新的行业,根本不是我们能预测的.过去30年,全世界几乎所有高科技产业在美国兴起,仔细想想和美国政府一点关系也没有.关键是它有一套风险投资机制,这套机制去发现,去推动.  相似文献   

20.
孤独的守望     
都说妇女是“半边天”,但最近一些年,中国乡村的“半边天”却有些黯淡。为了过上更富足的生活,她们的丈夫背井离乡,奔赴熙熙攘攘的都市,于是,家庭的负担便全部落在了女人柔弱的双肩上,这些妇女成为乡村的“留守女人”。在孤独的守望中,许多人走过一年又一年。从此她们的双手不再停歇。奉养公婆,抚育儿女,田间灶头闪动着她们忙碌的身影。她们的双手不再柔滑,一双双长满硬茧的手多么希望亲人的抚摩;在孤独的守望中,她们的双眼逐渐失去了光泽。艰苦的劳作和生活的重负以及对丈夫的牵挂,让那一双双原本润泽的眼眸充满了忧虑、失落和渴盼;在孤独的守望中,她们的心灵一天天地焦渴、干涸。她们多么需要倾诉,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用心地去倾听她们的委屈、担忧、苦闷和恐惧?在孤独的守望中,原本应该晴朗的“半边天”阴霾密布,失去了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用心去倾听她们心灵的倾诉;让她们枯涩的双手恢复润泽;让她们黯淡的双眼恢复光泽;让她们疲惫的身躯有个坚强的依靠。让乡村的“半边天”晴朗亮丽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