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志香 《改革与开放》2017,(21):124-125
家规家训是"家"对成员的公约。家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中华民族价值取向形成的基因、中国社会道德教育传承的口令,与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美好社会表述和道德修养的凝练有着辩证的内在关系,继承和弘扬优秀家规家训,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支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2.
文化软实力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三方面的助力。本文分析了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并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等三方面,探究了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梦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胡雪梅 《改革与开放》2016,(12):114-1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继承与升华的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土壤,发挥其涵养功能与推动作用。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精髓,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进一步增强价值自信,提升价值自觉,增进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4.
孙亚媛 《重庆与世界》2015,(2):79-82,94
传承人文薪火,实现科技强军,军队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可小觑。传统文化锻铸中国军人之"魂",科技文化彰显中国军人之"体",纪律文化塑造中国军人之"形"。践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网络强国,科技强军,能打仗、打胜仗,需要当代革命军人做出极大的、长期的、艰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校园文化所凸显着中国军人的精气神。军校的校园文化虽然不是新课题,但经过一番实践和理论的探究,乃赋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下,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是"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公正。在新时代的引领下,要坚定不移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必须确切掌握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和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进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社会各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力度逐渐减弱,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本文通过审观历史,古镜今鉴,认为应该分不同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学习文言文,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而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大学生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力军,在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营造氛围、理论灌输、实践锻炼和榜样模范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形成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和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郭华 《理论观察》2013,(5):14-15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要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实践和时代发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  相似文献   

9.
李庆 《中国西部》2014,(38):29-29
<正>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必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制度框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法制保障。纵观中外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都离不开经济振兴、法治健全和文化复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部署,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而来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理论.它是不同于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其中所蕴含的爱国理念,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谐的观念以及民本思想和伦理观念,都是发源于且高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对待这些文化理念的时候,要结合时代特征去理解,才有利于推进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积极意义和不断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身体-情感-道德-智慧”四个维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以此为基础,我们从四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6次课的“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这四个维度的每一个维度中的内容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立足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两方面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土壤与基础;从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要深入阐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等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升华.  相似文献   

13.
《重庆与世界》2017,(6):4-8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下是《意见》全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先进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将二者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利契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过程。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并经过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断努力,所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又充满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杨蔓 《改革与开放》2016,(2):115-116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中最根本的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为历史基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区别于他国的特色,是二者的传承与超越.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字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思想基础及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中国文化软实力核心内容的凝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三方面研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学的关系。一是儒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根基,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儒学的传承与提升,最后提出了要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及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多元价值并存,公共文化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民思想观念引导乏力,这些现实局面为农村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提出了迫切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首先要确立新型农民的价值标准;其次需要构织塑造新型农民的内生性文化网络, 以承载并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农民的价值要求;再次,从"农民在场"的视角出发探寻恰当载体,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的重要任务. 最后,着眼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再造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人才队伍构建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农民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由浅入深依次分为认知、认可、认同三个层次,我们提出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理论灌输初步认知转化为社会实践逐步认可、由社会实践进一步认可提升到理想信念最终认同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价值观是主体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同,是各种文化构建成的完整体系,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会使人们选择不同的文化,从而选择不同的认知体系和道路。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塑造科学的文化价值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伊春为例,对中国梦视阈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系列研究,既保持传统节日文化精神的统一性,又具有地域色彩的丰富性,让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伊春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