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城市已经集中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城市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交通,集中居住的条件,以及优质的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  相似文献   

2.
李治 《新西部(上)》2014,(2):42-43,57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我国城市能源消费面临的问题进行描述,然后分别从人口差异和空间布局两个视角分析了城市能源消费变化特征,剖析了未来城市能源消费趋势及潜在的节能机遇.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控制人口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第二,空间集中,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生态破碎成为全球城市发展需要面对的共同挑战。解决资源耗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以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与平衡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难题。随着全球都市化发展程度日益加深,都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都市化发展为城市发展建设带来更多的活力与资源,但工业产业和都市化不断发展的同时,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对都市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污染的环境、异常的气候、短缺的能源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都市的绿色发展。因此,消除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不平衡,谋求人和环境的共同发展愈加刻不容缓。由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上海市产业转型面临的压力持续加大,人口及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将继续扩大,经济发展不断推动能源消费需求增长等问题促使上海建设绿色城市问题进一步凸显。所以,文章通过对上海城市目前绿色发展现状、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同时,立足上海城市发展实际,对接未来30年目标,提出上海发展绿色城市的道路,引领长三角城市群的持续、健康发展实践规划。  相似文献   

4.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行业升级转型的方向汽车产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石油消耗和大气环境污染的双重危机。汽车的迅速普及,在改善居民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能源、环保等方面的问题。交通领域已经成为石油消耗最重要的增长因素,并呈逐年上涨态势。国际能源组织(IEA)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57%的石油消费在交通领域(其中美国高达67%)。  相似文献   

5.
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途径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晓芸 《北方经济》2010,(15):48-4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能源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人均用能迅速增加;城市人口增长也将引起交通用能增加.这必将推动城市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因此,城市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应当重视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休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震阳  张欣 《山东经济》2004,20(4):26-27
以往对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理论研究以及实际操作,大多拘泥干人口聚居、生产交通、商业消费、建筑景观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较少涉及休闲的要求,将休闲视为城市基本功能之一,并且在规划和建设中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是人类进步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7.
吴宁  陈征 《开发研究》2021,(3):51-5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涉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由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立体城市是对空间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下运用立体交通和高效的城市运作方式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人口的集中化、生活的便利化以及生态平衡.立体城市注重地上和地下的空间利用,发展方式的创新以及立体交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它能较好地解决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立体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形态,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台湾风电发展概况进入21世纪,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加剧,全球气候异常导致更多的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环境压力的增大,以及为应对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问题,目前全球多数国家均高度重视绿色能源技术的开发,已经加入到了努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长远的大战略。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于城市。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化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既带动了投资,又带动了消费,还提高了生活质量,企业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机遇从而实现更大的盈利。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推动了地区的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与环境的巨大压力——城市消耗了全球2/3的能源,并制造了70%的二氧化碳。如何在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同时,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设融合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以及生态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等技术的智能城市便被提上日程。在北京近期举办的"中国国际城市智能化技术与服务大会"(UrbanTec)上,西门子全面分享了其在绿色交通、智能电网、中低压配电以及楼宇和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并描绘了未来城市的图景。  相似文献   

10.
全球能源开发利用转型已到关键时期,我国尤为紧迫。1990年以来,我国绿色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9.85%,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1990年的4%上升到2012年的8%,非水可再生能源增长尤为迅速,2012年非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绿色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4%。我国是绿色能源第一大国,但距离绿色能源强国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态势鉴于传统化石能源大量使用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人类必须实现能源开发利用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也是资源消耗强度最大的地区。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6月发表的报告表明,虽然全球城市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2%,但却消耗了将近3/4的世界能源,贡献了3/4的世界污染物。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54%。经权威机构预测,到2015年,  相似文献   

12.
毕德利 《辽宁经济》2012,(10):58-59
全球绝大多数能源被城市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所消费,城市的建筑、交通及工业部门消耗了世界75%的能源,城市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具潜力的领域。低碳发展必须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统领。胡锦涛同志关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讲话,为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宜居沈阳为标志的低碳城市建设,可以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实践城市科学发展的社会规划问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盲区和空白点问题、探索城市管理创新的难点问题、尝试开发循环经济的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13.
工业能源是碳排放主要来源。研究省会城市工业能源消费驱动因素具有很强代表性。文章使用LMDI模型将南京工业能源消费变化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结构效应、社会富裕效应和人口效应。结果表明,社会富裕因子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人口因子次之,能源结构因子对能源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而能源强度因子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经济结构因子是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抑制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经济和人口增长对能源需求的加大,现代城市普遍面临着传统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共性问题,世界各国都将开发新能源产业、培育新能源城市作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取向。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建设新能源城市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中外对话》杂志6月17日】近几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快速增长,2007年能源消费量达到26.5亿吨标煤,给能源供应、交通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使得能源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能源的这种发展已经开始影响经济发展,必须要提出更为明确的能源发展战略,以进一步采用各种降低能源需求的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推导了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利用上海市1978年~2007年的历史数据,构建了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按照对2010年、2020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的估计预测能源消费总量,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能源结构,从而测算上海市各主要年份的碳排放总量,分析上海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7.
山丹 《北方经济》2014,(10):61-63
正生态型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期阶段,是基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的系统过程,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它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源、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社会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和社会上的各种要素达到最高效率的运作。近几年,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产业》2006,(2):87-88
为确保能源安全,日本经济产业省已经拟订了《国家能源新战略》,决定将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从目前的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下降到40%。日本将根据新战略制定今后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政策,修改能源基本计划。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近海石油开采、新能源发展以及页岩气等替代能源的爆发式增长,增强了美国的战略腾挪空间,也必将对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绿色交通是一种环保交通,它的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其主要的核心在于使交通达到通达、有序,使每个参与交通的个体都能得到安全与舒适,同时尽可能使能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达到最少.城市可以通过设计出新的居住社区,以此来减少居民拥有或使用汽车的需求.绿色交通方式包括步行交通、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和轨道交通.世界各大城市的交通规划开始融入“绿色交通”的理念,以期建立起一个“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