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日前,农行发布了《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农行明确了农户小额贷款以“金穗惠农卡”为载体,单户额度为3000元至30000元,采用自助可循环方式,在核定的最高额度和期限内,借款人可随借随还,自助放款还款。在具体贷款方式上,可采取信用贷款或担保贷款方式,借款人可遵循“自愿组合、诚实守信、风险共担”的原则,组成联保小组申请贷款。  相似文献   

2.
于萍  封红雨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4):80-83
抵押贷款仅考虑借款人信用风险,存货质押贷款还应考虑质物价格风险。当银行时借款人事前违约概率具有不对称信息时,在DannyBen—shahar抵押贷款模型基础上,综合考虑借款人信用风险和质物价格风险,证明存在高风险借款人选择(高利率、高贷款价值比)合同,低风险借款人选择(低利率、低贷款价值比合同)的唯一分离均衡。  相似文献   

3.
一、"贷款新规"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加强资金流向监管,有效防范贷款挪用风险."贷款新规"的核心内容是,银行不只是把钱贷给借款人,还要进一步跟踪、监督、控制借款人怎么花钱,把资金投到哪里去,具体的用途是什么,是否按照约定的用途使用,其采取的方式是通过受托支付,直接将资金划到借款人交易的对手方,最大限度的确保资金流入经济实体和约定的项目、领域,实现了贷款的拨付和使用管理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4.
高文志 《西部论丛》2003,(11):30-31
均衡与非均衡信贷配给 均衡信贷配给 均衡信贷配给可定义为即使当某些借款人愿意支付合同中的所有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时,其贷款需求还是得不到满足的情形。价格因素是指银行要求的,且不受政府约束的贷款利率水平。很显然,均衡信贷配给发生在竞争性经济环境下,尤其是借款人之间存在对资金的竞争性需求。均衡信贷配给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一给定借款人群体中的全部或部分受到了配给  相似文献   

5.
追踪理论文献对小额信贷中团体贷款绩效的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其作用机制。团体贷款创造了横向监督机制,缓解了信贷交易中的道德风险。但是,横向监督机制面临着监督成本,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局限,从而有效作用空间是有限的。在小额信贷贷款技术多元化趋势下,团体贷款对机构客户群选择的影响、团体贷款与社会资本的相互关系、与金融监管执行的关系’以及与机构社会绩效的联系等问题,仍需要在进一步研究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6.
日前,银监会发布《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办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受托支付”。受托支付,是指贷款人直接将贷款金额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手的一种信贷支付方式。这种方式免去了借款人支付的繁琐过程,也避免了借款人将贷款挪作他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团体贷款下可能扭转的“信贷配给”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有研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团体贷款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但却忽略了团体贷款的利率普遍较高的事实。根据“信贷配给”理论,高利率会吸引高风险贷款者或使投资者的行为趋于冒险,那么团体贷款的高利率应该吸引高风险者或使投资者趋于冒险,从而导致低的还款率。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观察到高利率导致团体贷款的还款率恶化?本文对现有模型进行扩展后,证明了团体贷款下的高利率政策会产生一种遴选效果,从而导致团体贷款在高利率下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研究关于可以根据不同风险类别的贷款团体,实施不同利率与连带责任两方面甄别机制的结论,文章通过放松团体规模、投资项目收益分布两方面假设,获得了与现有研究相反的研究结论。文章证明,在团体贷款中,团体成员承担连带责任的概率由其投资成功的概率外生地决定。并且安全团体成员承担连带责任的概率未必小于风险团体成员承担连带责任的概率,团体规模的大小会直接对投资成功概率的影响能否出现产生作用。而在银行拥有贷款团体收益状况信息的情况下,投资者成功后产出的收益分布可能影响银行的团体贷款利率,安全团体获得的贷款利率完全可能高于风险团体获得的贷款利率。  相似文献   

9.
张玉兰  李文增 《天津经济》2006,(1):35-38,51
所谓银团贷款,又称辛迪加贷款。一般是指多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组成银团,按照商定的相同贷款条件,采用同一贷款协议,联合向同一借款人提供的数额较大的一种贷款或其他授信。  相似文献   

10.
个人住房贷款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该项业务开办之初就因风险低、利润稳定而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的主流产品。但从目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实际操作来看,该项贷款业务仍然具有诸多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银行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进行证券化] 由于住房市场活跃,西岸银行自2003年以后大量发放次级按揭贷款,这类贷款的借款人资信虽然相对于普通借款人较差,但贷款利率极高,平均达到20%左右。受高利率的诱惑,西岸银行不仅直接发放,还同时从一些小型贷款公司收购次级贷款债权。通过直接发放和收购两种途径,西岸银行的次级贷款余额在信贷资产中的占比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2.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所承担的公积金贷款风险主要表现在借款人风险及担保方式风险,当前我国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管理存在对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的严重性认识不够、对个人住房贷款申请人的审查缺少一个科学的方法与量化标准等问题。要有效降低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需要实施有重点的政策倾斜、强化违约风险管理的意识、提高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管理技术及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养。  相似文献   

13.
金名 《上海经济》2006,(2):61-62
2006年1月16日,央行主导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困扰小额信贷机构对借款人资信了解不够的状况将大为缓解。这意味着,中国的小额信贷已经获得稳健发展的强大技术支撑。此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王兆星于1月10日表示,发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质量、调整信贷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个人按揭贷款中存在很多陷阱,目前此类相关文章都是从保护银行的角度出发,而从保护借款人利益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文章却几乎没有,鉴于此,本文对个人贷款与还款过程中常见的风险与陷阱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益升温的房产市场,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及其与之配套的业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在该类业务上面临的风险也必定要增加,目前反映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一是信用风险;二是借款人风险;三是开发商风险;四是银行经营管理风险;五是抵押物处置风险。针对以上风险,必须要建立一套有效防范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对策。首先,全面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形成诚信的制度规范和社会环境;其次,优选开发商和开发项目,防止“病从口入”,从贷款的源头抓起;第三,严格贷款的审查和管理;第四,建立切实可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保险制度,进一步保障贷款安全。  相似文献   

16.
住房公积金贷款是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的重要方式,具有其他使用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住房公积金制度在运作工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潜在风险.与一般金融风险相比,住房公积金又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公积金贷款风险主要表现为制度风险、政策和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抵押风险等.针对这些风险,主要应当从改革和完善委托贷款管理机制、完善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和方式,尽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严格个人住房贷款的抵押管理、构建贷款风险的政策化解机制等方面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7.
王蕾  仝宜 《特区经济》2005,(9):345-346
一、贷款保证与信息不对称理论1.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信贷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银行对借款人私人信息的掌握程度决定了贷款发放的安全性大小。信息不对称对信贷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借贷双方对私人信息占有量的差异,导致了银行  相似文献   

18.
首先要科学、公正地开展贷前调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贷前调查工作:一是高度重视企业财务方面的调查分析。二是认真分析企业的非财务因素。如了解企业负责人员的经历和年龄情况,以及企业概貌、营业情况和行业特点等非财务因素。 其次是严把贷款审批环节 一是不能完全站在银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多或少带有地方政府或企业的观念。二是不能以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作为评判标准。三是把贷款的相关效益看得过重,作为贷款交换条件。四是由于贷款责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国内某银行消费贷款业务数据,实证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抵押物对商业银行消费贷款经营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抵押物能够显著影响商业银行消费贷款配给行为,提供抵押物的借款人获得的借款额度明显较高,且抵押物配给效果受信息不对称程度影响明显;(2)抵押物与消费贷款违约风险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抵押物作用机制中的“客户选择”效应占主导地位;(3)抵押物决定与借款人事前风险评估无明显关联,但与借款人抵押物可获得性高度相关,表明银行业务经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抵押物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20.
美国次贷危机中的信息不对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对次级债形成流程中的各类信息不对称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次级借款人和投资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了投资银行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设计掠夺性贷款.其次,提出了次级债市场最初由于次级债购买者的信息弱势而存在逆向选择难题,并进而分析了难题的解决途径和评级.再次,就次级债和传统企业债在风险特征上的区别阐述了投资者因信息弱势而受到的误导.最后,分析了次贷经纪商同贷款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欺诈行为以及次级债发行商同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